“十三五”以来,甘肃省上下负重自强、顽强拼搏,陇原大地开启绿色转型、沧桑巨变,迈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定、质效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云上甘肃”“数字强省”;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强化铁路、公路、航空等网络配套支撑,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实现交通大提速、大升级、大畅通;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释放甘肃厚重多彩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
牢记总书记嘱托,砥砺奋进新陇原。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陇原大地苦甲不再,如意甘肃生机勃发。
天蓝地绿水洁净 共绘生态“新”画卷
站在大草原,远眺祁连山
雪豹、马麝、岩羊……
时常与人类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立足黄河畔,遥望陇上原
清水青山,蓝天白云
黄河之滨正在散发着蓬勃的活力
巍巍祁连、涓涓雪水、茸茸草原
勃勃绿洲、斑斓湿地
……
雨后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似仙境 王将 贺承冬 摄
“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甘肃省牢记总书记嘱托,打造山川秀美的新陇原。
野生动物眼中的祁连山之变。来源:新华社
初秋正是祁连山最美的季节。通过生态修复,当地生态环境逐渐变好,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消失已久的珍禽异兽复归。祁连山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增加的同时,祁连山的植被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休养,当地正走在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初秋时节的兰州黄河风情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炳灵烟云
初夏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远处的雪山和黄河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丁生智
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甘肃着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线,主动作为,先谋先行,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污染现状调查,绘制入河排污口“一张图”,强化黄河流域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码头等领域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系统保护治理,提升黄河水源涵养能力,让母亲河焕发出勃勃生机。
伸手抚白云 指尖触蓝天 夏日景泰峡儿水草原等你来 寇明灿 摄
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力“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2020年,我省14个市州PM2.5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是北方省份中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实现达标的省份。空气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标志着我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源涵养林(资料图)金奉乾 摄
我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为绘制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而不懈奋斗。
建设红火精品线 畅游如意“新”甘肃
烟火敦煌 飞天承古
这里是繁星闪耀的文化动脉
七彩丹霞 黄河石林
这里是水秀山明的旅游胜地
赓续精神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漫游于“玉如意”上
一步一画卷
一路越千年
触摸历史 品味文化
游历山水 感受风情
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甘肃近两年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融红色文化、古色乡村、绿色田园为一体的文旅产业,着力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注入精神动力。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全省广大农村不但“红”起来,而且加速“火”起来。
红色南梁大景区、环县山城堡战役旧址、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这样强调。
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甘肃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依托省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动全省红色旅游主题教育、红色研学发展,打造一批红色研学和主题教育基地,推出一批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产品线路,全力提升红色景区讲解服务和智慧化水平。
清晨,游客漫步在扎尕那的村道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石龙沟景区
我省依托地理等资源优势,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旅游牌,走旅游路,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一批批乡村旅游品牌。
游客在魅力花海赏花游玩。苗丰俊 摄
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一条条民俗街道优雅别致,一个个居民点干净整齐,田野里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 ……“红色引擎”“乐游双泉”“诗意田园”“孝善河口”,让河口村“火”了起来。
视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采制
地处中国西北部和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多年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走上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全省、全国叫响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发展地方生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致富产业”。
拓宽农家致富路 打造甘味“新”品牌
看陇东田野葱茏 瓜蔓缠绕
洋溢着乡农收获的喜悦
望河西草场丰茂 牛羊成群
见证着牧民养殖的幸福
“牛羊菜果薯药”建构产业体系
“甘味”农产品远销海内外
乡村产业为甘肃添“景”又添“金”
洁净的甘南草原上,牛羊成群。省农业信息中心供图
祁连山雪水滋养、高海拔地区生长的天祝藜麦,成熟丰收景象。(甘味品牌推广运营中心供图)
海升模式发展蔬菜产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摄
绿色是“甘味”品牌的“身份证”。金秋,在天水市麦积区九龙山花牛苹果基地,果树下一条条水肥一体化管道,将山上养猪场、养鸡场里经过腐化处理过的有机液肥进行灌溉,实现了“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种植”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中粮集团对接采购“甘味”农产品。甘味品牌推广运营中心供图
今年,中粮集团连续三次来甘肃,走进果园、菜地、百合基地,考察“甘味”农产品,与省农业农村厅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甘肃10家企业签订合作订单,推进“甘味”农产品进中粮集团食堂、进中粮集团福利采购名录、进中粮集团“我买网”平台。
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制种基地。(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酒泉蔬菜种子产业园
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瓜菜花卉制种基地,成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建成了一批种子生产大市和大县,“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及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州区、凉州区、永昌县、古浪县7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定西、酒泉、张掖、平凉4市及山丹、民乐、陇西3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甘州、临泽、高台、凉州、永昌、肃州、民乐、山丹、渭源9县(区)获得国家级玉米、蔬菜、马铃薯制种大县奖励。
2020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第一批“甘味”农产品品牌,有50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和15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今年7月,第二批入选品牌名单,有1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5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其中,榆中大白菜、皋兰禾尚头、瓜州肉苁蓉、高台黑番茄、河西走廊酿酒葡萄、靖远旱砂西瓜、庆阳白瓜子、庆阳小米、武都红芪、两当狼牙蜜等10个区域公用品牌都是获得地理标志产品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相关认证的产品;“羲皇九龍果”苹果、“大漠紫光”黑番茄、“祁连雪”马铃薯淀粉等150个企业商标品牌,全部属于我省农业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的精品。
在瓜州县三道沟镇水梁村麦田里,机器的轰鸣声吹响了丰收的号角。
近几年,在政府扶持和乡村振兴的规划下,甘肃绿色生态产业正乘着现代化和数字化快车,带领千万陇原儿女走向康庄大道,甘肃人民将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的同时,也将钱袋子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招商引资大手笔 绿色环保“新”经济
这里有镍都
为国家提供丰富的矿藏
金川集团与科技接轨
填补镍冶炼行业空白
这里有石化
为前沿发展提供动能
兰石化创新不止步
实现环保绿色低碳化
人工智能 为工业增添新翼
兰州新区 为企业提供孵化器
按下工业快进键 经济跑出加速度
甘肃工业正在科技创新之路上扬帆起航
酒钢炼钢生产
曾经“老气横秋”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过持续攻关,2020年初成功研发出高端剃须刀用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此前,这一原材料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垄断。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这家老钢企也借此“华丽转身”,吨钢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47.6亿元,主要经营指标达到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
金川集团强化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摄
金川集团抢抓有色金属价格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紧盯“十四五”开局目标,持续谋发展、抓经营、促落实,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产品收入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65%,同比增长57.7%;实现利税总额60.4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9%,其中利润35.58亿元,同比增加22亿元,优于去年全年水平。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C区钢结构工程项目。
位于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GDP增速连续五年领跑19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聚焦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高起点构建开放平台,加速现代产业集聚,全力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培育外贸企业,新区对全市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逐步凸显。
7月6日上午,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
兰州新区城区景观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兰州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共有2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26亿元。开工项目涵盖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是兰州新区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也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创新新区”,提升兰州新区经济总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兰州新区以“赶”的精神、“敢”的勇气、“干”的底色,以GDP增速20%以上的“弹射起步”姿态,为奋力实现“十四五”千亿GDP、百万人口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更好承担起“西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使命。
兰石集团安技部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在车间现场查看双重预防系统运行情况。通讯员 贾润涛摄
太阳能板专列抵达兰州铁路口岸。记者 张云 摄
兰州广通新能源厂区内,8.5米G8经典纯电动公交车首车正式下线。
2021年,兰州市将着力打造四大千亿支柱产业集群。包括先进石化产业集群,2021年争取原油加工量920万吨,推进兰石化40万吨润滑油加氢、3.5万吨特种丁腈橡胶、16万吨高品质氯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企业“三化改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多糖蛋白疫苗、生物医药基地、防护用品基地等项目建设;绿色冶金产业集群,推进兰州新区铝业5万吨铝箔、宝钢10亿罐易拉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兰州新区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示范项目运行平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摄
甘肃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内部优化产业结构,外部拓展绿色环保项目,高速度高质量同发展,正在由生态方面的“绿”向产业的“绿”实现一场绿色蝶变。
不拘一格降人才 助推教育“新”发展
培黎学校
在丝绸路上打造职教名校
教育帮扶
为乡村学生照亮希望之光
智慧教育
填平城乡教学“数字鸿沟”
双减政策
减重担 增效率
毕业招聘
引人才 促就业
……
培黎职业学院校区
走进位于山丹县城的培黎职业学院,校园宽展美丽,教学设施先进齐全,这座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学院朝气蓬勃。学校秉持艾黎办学时期“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力争建成红色文化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职教名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7月21日,清华大学志愿者赴临潭县教育帮扶暨社会实践活动在临潭县开展。清华大学选派9名在校本科生、2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在临潭一中开展教育帮扶,为临潭一中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素质讲座。本次活动为常态化教育帮扶暨社会实践活动的接续,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志愿者们面向高三、初三学生开展励志讲座。
近年来,临夏州突出教育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基础地位,采取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让“硬件+软件”同时升级,全力以赴办“好教育”。依托“两州一县”教育扶贫、全面改薄、幼儿园建设等项目,临夏州2019年新建改扩建学校355所,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校325所。临夏州还在2020年6月全面完成了“临夏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州级平台建设,并于2020年12月成功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目前临夏州各县市正同步建设县级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甘肃政府立足教育发展总方向,扶持职业教育,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拉近乡村与城市教育之间距离,教育帮扶、人才引进等途径使甘肃教育事业葳蕤蓬勃。
构建全域交通网 筑就立体“新”格局
东进西出 南拓北展
两横七纵 内通外畅
“5G+”“交通+”
多式联运千万家
交通运输“稳”中“进”“好”
智慧交通惠及更多群众
攻坚突破 提质增效
打造综合立体路网,保证经济发展先行
实现了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适的转变
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开放合作
从“咣当咣当”到风驰电掣
建设起了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航拍宕昌县阿坞镇。刘辉 摄
高速公路蜿蜒向前,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刘辉 摄
根据交通运输部今年4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公路养护统计年报》,截至2020年底,甘肃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5957万公里(不含自然村组路),随着平凉至天水、彭阳至大桥村、甜水堡至永和、平凉至华亭、泾源至华亭、临夏双城至达里加等6条高速(一级)公路的通车试运营,我省“十三五”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得到集中体现,全省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00公里的新高度。
渭武高速成为沿线群众的致富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摄
正在建设中的武九(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摄
目前,甘肃公交建集团正在精心筹划的新基建智慧交通产业港项目,与“5G+智慧公路”示范项目形成“一路一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局面,将为自动驾驶研究机构、汽车厂商、交通企业提供研究、孵化和测试,搭建全产业链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创新平台,以促进交通领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聚百年奋斗历程,展今日甘肃新姿。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由点及面,综合立体,一条条交通大动脉,串起的不光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人们对出行便利的渴望。包括高铁在内的公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对甘肃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借助中欧班列和陆港通道,昔日的丝路古道,正在逐渐变成黄金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