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灞陵桥 甘肃渭源县城南,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廊桥——灞陵桥,它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又有“渭水长虹”之称。 灞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与元将李思齐激战于此,元军兵败移至渭源城,且拆掉了渭河桥。正值暴雨连天,河水猛涨,无法过河,难以攻城。徐达听从他人建议,在木笼中装石投入河床,垒成桥墩,终于建桥成功。元兵看见明军将士修好了桥,守城无望,只好投降。徐达挥笔题写了“渭水第一桥”几个大字。
此桥最开始是一座平桥,方便军队通过。后来屡坏屡建,几百年来未曾断建过。清同治末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部属梅开泰重建。到了1918年,当时维修此桥时,渭源县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坛河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因此,此桥与兰州还有一段渊源,它在式样上“克隆”了兰州雷坛河卧桥。修缮后的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桥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共13间,64柱。桥面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上有屋瓦可遮风雨。
这座桥奇特之处在于,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靠着木头的层层衔接,连接着两岸。而且,数百年来,历代政要、文人墨客,无不称赞此桥,为它题写匾额。桥以匾闻名,匾因桥显赫。随着岁月的变迁,伴着时光的流转,灞陵桥上的匾额已经成为历史的记载。
众多匾额中,左宗棠题写“南谷源长”、蒋介石题写“绾毂秦陇”、于右任题写“大道之行”。清代诗人杨景熙在《渭水东注》一诗中赞美此桥:“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 就连桥梁泰斗、著名建筑大师茅以升都对灞陵桥评价极高,他在《桥梁史》中称赞“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 现在灞陵桥已经成了渭源县的标志,成为当地的旅游符号。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