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常书鸿坚守敦煌五十年 全网致敬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9-01 10:43:2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不怕一个国家亡国,就亡了怕文化,亡了国后世子孙还可以复国,但忘了文化,这个民族真的要消失了。

不怕一个国家亡国,就亡了怕文化,亡了国后世子孙还可以复国,但忘了文化,这个民族真的要消失了。

——南怀瑾

1.

2005年抗日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一部名为《大后方》的纪录片,讲述了抗战时期民族大徒迁的悲壮故事。

那时候的青年一腔热血想着救国家救民族,大家都挺身而出,用各种方式救这个国家。

有人用文救国,有人用血肉之躯救国,常书鸿选择用绘画救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他坚信只要文化不死,精神就不会灭,文化活着,国家才活着。

1904年,常书鸿出生在杭州的一户满族人家里,他是最后一批受清朝皇恩的官三代,六岁时清王朝被推翻,他们一家因平常行善积德逃过一劫,常书鸿有幸重回书院就学。

中学时,他被父亲送进工业学校,想着实业救国,但耐不住常书鸿心系美术,一心惦记画画,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好。也是因为常书鸿的兴趣爱好,我们才有幸看到敦煌壁画的美。

少年常书鸿经常看文艺书籍,参加丰子恺组织的画会,积累了些许经验后开始临摹当时的西方名画,或给人画像,赚钱补贴家用。

1927年,祖国内战打破所有人的平静,国.民.党三头两天抓人枪毙,让常书鸿胆战心惊,听闻巴黎是艺术的天堂,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只身前往巴黎朝圣。

在国内积累了绘画经验的常书鸿,到法国抱着空杯心态,下苦功夫从头开始学习西方艺术,经过三个多月的练习,画出来的作品取得巴黎沙龙画展的金银奖章。

按照这样的发展,只要常书鸿愿意留在巴黎,日后定能名利双收。

但1931年日军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处于危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日夜惦记祖国,想着该怎么样为国效力。

直到1936年,偶然的一个发现,让他下定决心以绘画救文化的方式救国。

2.

1935年秋天,常书鸿无意中在旧书摊上发现由法国汉学研究所院长伯希和编辑的《敦煌石窟》画册,里面的内容让他大惊失色。

画册全分6册内有大约300幅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塑像的图片,是一部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长达千余年的精美绝伦的图解中国史。

无耻的伯希和在1908年深入甘肃敦煌,用三个月的时间从藏经洞盗窃了近万件,有明确纪年和重要内容的文献。

常书鸿越看画册越伤心,自己留在法国十年,一心想着能在艺术的天堂取得真经,却不知艺术的瑰宝就在自己的祖国,就在敦煌石窟。

难怪自己看国外的艺术,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原来是一方水土一方人,自己这是土不服。

祖国的瑰宝怎么就让外国人给糟蹋了?自己能不能去做点什么?那一刻,保护传承文化的种子落在常书鸿心间,生根发芽。

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常书鸿毅然坐上回国的列车,一家人在战火四起的环境中团聚,日军步步逼近,他带着妻儿四处逃亡,逃亡路上数十年的画作全部化成灰烬。

如此艰苦的生活,一过就是7年,常书鸿未曾改变去敦煌修复壁画的想法。

常书鸿多次申请去大漠,终于在1943年春天抓住了去敦煌的机会,他与其他五人像苦行僧一样,披着羊皮大衣冒着西北刺骨寒风,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最后的敦煌之行,从兰州到敦煌这段路一走就走了一个多月。

常书鸿远没想到这只是50年修复敦煌壁画的长征中的一步,后面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敦煌放眼望去都是大漠风沙,人烟稀少,一般人都坚持不了,包括自己的妻子。

3.

到敦煌稳定工作后,常书鸿把妻儿接过来,妻子陈芝秀是雕刻家,看到敦煌壁画后被它的精美绝伦折服。

刚开始夫妻俩一起进石窟临摹壁画、吃饭、讨论每天工作的进度,由于常书鸿的心装的都是修复敦煌壁画,忽视了陈芝秀,时间长了她的心田一片荒芜。

1945年初研究所来了一位新同事,正是陈子秀的老乡,常书鸿觉得在这人烟稀少的大漠能遇到老乡赵忠清是件好事,妻子终于可以找人谈天解闷,但这一聊就聊出事了。

陈芝秀心田的荒芜正被赵忠清一点点滋润,两人时常有说有笑,他开始对常书鸿过分恭顺,对陈志秀过分殷勤。

即使这样常书鸿也没往深处想,结果和自己相处了15年的爱人被赵忠清用4个月的时间就给拐跑了。

那天夜里他从同事口里得知妻子跑了的消息,骑马从敦煌追到安西,在安找遍车站、旅馆,也没能找到妻子。有人告诉他,有个打扮漂亮的女人坐车往玉门关走了,常书鸿再次上马就追,追的过程中体力不支,从马上一脑袋扎到地上,失去了知觉,幸好被路过的地质学家所救。

常书鸿醒来后得知自妻子已登报和自己离婚,这件事已无力回天,中年失婚的常书鸿默默承受打击,回到敦煌继续修复壁画的同时,既当爹又当妈,拉扯大两个孩子。

1945年,国.民.党下达撤销中华艺术研究所的命令,所里的同事纷纷离开敦煌,最后只剩下常书鸿、两个孩子、两位同事共5人。

当时上级不重视,没有经费,敦煌当时穷的一批,连开火吃饭都成问题,常书鸿带着儿女骑着毛驴,暂时离开敦煌,前往兰州,希望借助外力让修复壁画的工作得以继续。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女俩临摹出来的作品,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从敦煌临摹好带过来的画一售而空。女儿常沙娜遇到命中贵贵人,可以去国外深造美术。修复壁画的队伍有了新成员加入。

不久后常书鸿梅树二度开花,收获陪伴自坚守敦煌的伴侣。

4.

1947年李承仙来到敦煌,当敦煌文化痴遇上敦煌文化迷,产生的效果惊人。

正因为李承仙无怨无悔陪着常书鸿留在敦煌一起修复壁画,我们才能有幸看到许多影视剧里的敦煌元素的美。

1983年,徐克拍摄的《新蜀山剑侠》上映,由于率先使用特效技术展出仙侠世界,这部片轰动电影香港界。

其中林青霞扮演的瑶池仙堡主的造型灵感,就是来自敦煌飞天,也正是林青霞演的飞天让我们看到仙女在天空轻舞飞扬的美。

徐克能有飞天的灵感,拍出首部仙侠电影,可以说离不开常书鸿默默无闻坚守五十年敦煌,不计回报无私地付出。

在六十年代,“敦煌女儿”樊锦诗来实习,她发现这里没有电灯、自来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誓回去以后再也不来了。

可想而知,常书鸿夫妇在敦煌是怎样熬过50年,常老晚年病逝前他都说自己是敦煌人,死后骨灰要回到敦煌。

常老一生经历经民国,抗战,新中国三个时期,靠着救文明就是救国家的热忱,在荒无人烟的敦煌大漠坚守了50年,把文明传承下去。

曾经有人问:中国文明为什么不会亡?

就是因为有像常老这么一群勇敢执着的人努力地保护着她。

常老对保护祖国的热忱可以用王昌龄的一首诗来形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欲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点个赞,向常老致敬。

参考资料《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