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西部 民族历史的缩影。
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麦积山、张家川 7 个民族自治县,有 39 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 17.9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39.8%。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23164817 人,占 90.57%;根据《甘肃省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常住人口中现有 55 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 2410397 人,占 9.43%。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0.74 个百分点。甘肃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有千人以上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满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 14 个民族。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 48 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 1258641 人。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社会越发展,文化沉淀积累越丰富。气候、地理、民族等诸种因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绵长历史的变迁,使得甘肃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区域性、多元性、兼容性等特征。甘肃处于连接中国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大文明交汇区的历史地位。季羡林指出:“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这里的敦煌突出了甘肃在丝绸之路上的巨大贡献。甘肃古代历史的中心内容就是民族关系。
甘肃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西部民族历史的缩影。氐、羌、戎、月氏、乌孙、吐谷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这里密切接触,甘肃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所。总而言之,甘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内蕴于悠悠岁月中形成的丝绸之路文化。甘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甘肃古今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并和汉文化及海外文化兼容并蓄而形成的独特多民族区域文化。甘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纽带。
丝绸之路数千年来曾为整个人类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的最重要的通道,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丝绸古道在甘肃东西绵延长达 1600 多公里,占其全程总长度的五分之一,甘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
甘肃的古今少数民族基本囊括了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北方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因此形成了甘肃区域性、多元性、兼容性等特征的民族文化。甘肃的许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进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至今的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别具一格。
如藏文化神秘庄重、穆斯林文化充满异域色彩、草原文化热情奔放、农耕文化古朴清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沟通。 可以说,甘肃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在这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俗,灿烂的文化中孕育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