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日前,在去往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红色南梁大景区的一辆旅游大巴上,一车的游客在带队导游的引导下齐声高唱着这首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这首由音乐家张寒晖看到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的场面,以当地民歌《推炒面》为基调创作出的红色歌曲,是陇原红色文艺的经典代表。这首歌曲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向前。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高莉花说,白天观景点,夜晚看演出,红色景区不断推出的旅游演艺项目让人们的旅途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近年来,甘肃省通过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娱乐等产业融合,开发设计具有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时尚性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将红色旅游由传统的“文物展览”向“文化旅游”转化,从单一红色旅游向综合旅游转化,促进游客从观光到参与体验转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甘肃省现存的革命遗址720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26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28处、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5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高莉花说,这些革命遗址、红色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元素突出,其中所积淀、包容的道德精神、理想信念、思想情怀堪为宝贵财富。
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诞生在陇原大地上的红色基因结合陇原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特色的红色文化,如歌唱军民大生产的南梁说唱和陇东民歌,以革命历史、革命英雄故事为题材的剪纸等文化艺术形式,成为当下人们感知那段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种文化途径。
据了解,在那段辉煌的岁月里,仅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就出现了一大批革命歌曲,其中《军民大生产》等更是成为唱红全中国的经典歌曲之一。
“陇原红色资源,除了具有革命性、创新性、民族性外,还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高莉花说,甘肃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众多,除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一些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红色剪纸、红色民间文学作品等。
“随着传播环境和受众审美的改变,一些承载红色故事的文艺载体和红色故事的讲述方式,面临着挑战。因此,红色故事的讲述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高莉花说。
今年7月,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红色家书诵读会上,由甘肃省陇剧院的青年演员赵丹表演的《红色家书》,以陇东道情的方式,再现了庆阳籍革命烈士王孝锡英勇就义的故事。在平凉市泾川县吴焕先烈士纪念馆里,众多文物和文字、图画、雕塑等,全方位展示了红二十五军和吴焕先烈士的光辉事迹。其中,由当地剪纸艺人依据吴焕先相片剪出的一幅吴焕先剪纸像,画面生动传神,被众多游客点赞。
据了解,在陇原红色文艺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艺人们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红色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作品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和手法上花力气,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沛的情感,实现以情动人、直击人心,不断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7月16日,新创红色题材皮影戏《陇原第一枪》在兰州黄河剧院上演。《陇原第一枪》全剧分希望、播火、诓宴、夺枪、功捷5场,生动再现了1930年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发动“太白起义”、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故事。这种将红色故事与陇原非遗结合一起的文化演绎形式,让红色革命故事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中绽放出独属于甘肃特色的文化魅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推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如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秦腔剧《肝胆祁连》、音乐剧《焉支花开》等,形成了甘肃文化和旅游演艺市场不断创新、文化艺术遍地花开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