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佳作不计其数,经典名篇传诵不衰,或反映人民心声,或呈现生活苦难和喜悦,或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或抒发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基。8月31日,中国兰州网邀请高级工程师、《千古心》作者苟琳做客《丹品书香》,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切入点,与网友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84岁的苟琳祖籍甘肃临洮,曾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1968年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先后任天水柴油机厂技术科长、兰州柴油机厂总工程师,曾出版《柴油机结构和使用维护》《内燃机原理通俗讲座》等书。在理工领域纵横驰骋,苟琳却一直酷爱着中国传统文化,勤而好学,厚积薄发,用一生的时光追逐和学习,退休后又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先后整理出版了《溯源》《千古心》等选集。苟琳儿子苟燕楠在父亲的新书《千古心》序言里写到,“父亲是工程师,听惯了内燃机车间的轰鸣,开发出一些新产品。他不慕荣利,好读书,书是他的另一个境界。”
退休的苟琳在法国生活时发现,外国人只知道中国的饮食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苟琳上学的那个年代,学生知道希腊文化、德国古典文化、俄国文化等外国文化,却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甚了解。“莎士比亚的戏曲全世界都知道,同期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却鲜有人知。其实,中国的音乐、绘画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苟琳说,在法国的经历让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苟琳萌生了出版一本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念头,于是《溯源》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树立文化自信,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苟琳认为,中国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肌肉和血脉,当今市面上的古代文学选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的辅助教材,将每个朝代每个人的重要作品都罗列出来,篇幅较大,一般都是四五本以上,不适用于一般读者阅读。另一种是学术型教材,研究版本流变、版本真伪等学术型问题,同样不适合普通读者。《溯源》出版后取得不错反响,于是苟琳整理了一本适用于广大读者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集,“80岁生日那天我开始写《千古心》,最开始自己学习五笔打字,1个小时只能打100个字,慢慢地打字速度就提上来了,这本有99万字的书最终历时两年完成。”
《千古心》是一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选集,收录各类文体的作品768篇,其中包括神话寓言32篇、诗歌374首、词158首、曲86首、辞赋11篇、戏曲11部27折、散文43篇、小说37篇(含长篇小说11部11回),作品多为流传千年、通俗易懂、影响较大而又积极向上的名篇,每篇作品前都有作者简介,作品后以提示的形式说明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并附以简明的注释,在解释词语的同时佐以典故的出处,帮助阅读和欣赏。同时,根据不同作品的普及程度和文字的深浅,或全文或节选或只录其有影响的名句。苟琳说,“如《离骚》所用典故多,读者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书里我只将流传最广的经典字句收录其中。”
苟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思想变迁,是华夏文明的坚实内核,值得弘扬和传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研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开阔眼界,也能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苟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