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八十年弦歌不辍 新时代再谱新篇——写在河西学院建校80周年之际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9-29 12:15: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塞上江南”,钟灵毓秀,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张掖,坐落着一所巍巍学府。有人说她,像参天大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枝散叶,惊艳了时光

“塞上江南”,钟灵毓秀,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张掖,坐落着一所巍巍学府。有人说她,像参天大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枝散叶,惊艳了时光;有人说,来到她的身旁,就感觉到千年丝路的风仍在激荡,这风从汉唐来,气象万千,远韵流芳;她就是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河西学院。

1941年秋,在千年河西走廊的一座文庙之中,燃起一束教育的火光,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诞生了。自此,庠序甘州传薪火,学人赤县播金声,开启了河西学院八十年沧桑办学的序曲。八十年来,学校紧跟共和国前行的步伐,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跨越过一个又一个历史节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飞跃。1958年成立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张掖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2001年5月,升本改制,河西学院宣告成立,掀开了学校办学的崭新一页。2014年12月,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这所扎根河西走廊的高等学府,开启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八十春秋筚路蓝缕,八秩卓绝铸就辉煌。一部河西学院的发展史就是历代学院人迎难而上,矢志图强的奋斗史。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社会关注,从专科学校发展到本科院校,从98亩校园发展到占地4000多亩,从30多位老师发展到近3000名教职员工,从在校学生不足400人发展到近2万人,从甘肃1省招生发展到22个省招生,从单一的教师教育发展到12个一级学科……历代河西学院人不畏艰苦,风雨兼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如今的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师、农、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成为河西走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学校成为推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高地,千里河西走廊上一片蔚为壮观的教育绿洲。

八十载赓续教育薪火,八十年淬砺奋斗精神。一代代河西学院人,坚守“文理兼修、德才并重”之校风,秉承“明德尚美、求真笃行”之校训,默默躬耕,做河西文章,致力于研究、凝练和形成“河西成果、河西风格、河西气派、河西精神”。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祁连学者”人才工程,培养起一支“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他们承先贤之遗风,守望河西走廊,执教杏坛,甘于淡泊,孜孜不倦。一个个闪耀的名字,成为点亮学校历史长河的熠熠星光。

5808,这是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的高度,更是河西学人仰望的精神巅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求真笃行,止于至善,是河西学院代代传承的精神守望。直面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一代代河西学人坚守初心,扎根河西,把项目和论文做在河西大地上,他们围绕河西产业发展、河西文化传承创新、河西生态保护,着力构建以项目、学科、平台、团队和服务“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和面向产业的学科、教育、人才、创新链条,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院校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在河西种业、沙产业、河西简牍、敦煌文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鲜明地刻上了河西学人的印记。学校立足祁连山丰富的菌物资源,成立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力中国菌物学高端人才,建设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开展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修复,发扬光大中国菌物文化,在全国树立了典范。

这里是甘肃最美高校之一,明理湖畔,知行亭外,随处可见捧书苦读的河西学子。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严谨务实的学风校风,高雅多元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河西学院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的河西学院,厚植河西千年文化沃土,广邀知名学者讲学交流,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活跃举办,办学声誉日隆,日益焕发出她的独特魅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效能领跑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80年风雨兼程,一片丹心耀边陲。80年来,学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赤子英才,他们以政治可靠、为人朴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而蜚声业界。中科院院士李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洁、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董宏亮等一大批优秀河西学子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学科特色、人才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独特价值,聚焦“向西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了内地高校人才援疆桥头堡作用,胸怀家国的河西学子,更是把青春和智慧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3年来,1万多名毕业生扎根新疆,辐射新疆14个地(市)及建设兵团,河西学院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内地高校向新疆输送人才最多的高校,一批批河西学子像一棵棵红柳,扎根西部、坚韧不拔,把“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铭刻进血脉,为广袤的边疆带去无尽的生命力,为服务新疆建设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巩固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一所地方院校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

煌煌学府,大师风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近年来,学校抢抓复旦大学对口支援的难得发展机遇,对口支援以来,复旦大学真力支援、真诚奉献;河西学院真心学习,真情服务;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和友好合作关系,校级领导互访频繁,院系部门交流通畅,复旦河西互惠共赢,形成了一个“以事业为目标、以情感为纽带、以机制化的支援项目与合作平台为抓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两校合作在教师进修、博士培养、干部挂职、学术交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和图书资料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共鉴。学校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白俄罗斯等国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多所港台高校关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贡献。

80载弦歌不辍,80载再创辉煌。80年来,河西学院将教育之根深扎河西热土,让教育之风吹遍西北大地,接力时代使命,厚植育人情怀,广布文化食粮,谱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西北篇章。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向着早日建成河西大学的目标,昂首挺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