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特展】故宫敦煌特展演绎文明交响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9-30 11:20:5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日前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让故宫和莫高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齐聚一堂,来自敦煌的文物与故宫珍宝交相辉映,并在午门西马道展示了3个复制洞窟,让观众感受两座文化丰碑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根据莫高窟第332窟灵鹫山说法图仿制的圆华盖。杜建坡摄

莫高窟第159窟菩萨立像(何鄂临摹)。杜建坡摄

③吐蕃时期花卉纹金杏叶。张天一阁摄

在故宫午门红墙下,欣赏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和塑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日前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让故宫和莫高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齐聚一堂,来自敦煌的文物与故宫珍宝交相辉映,并在午门西马道展示了3个复制洞窟,让观众感受两座文化丰碑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梦回丝路

1951年,故宫午门曾展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70年后的今天,故宫与敦煌再次联袂奉上文化盛宴。

此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承办。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共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88件,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47件,敦煌研究院藏品44件,甘肃省博物馆等11家文博单位选取的丝绸之路相关文物97件。展品还包括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还有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20余件。

走进午门西雁翅楼展厅,一段铺满飞天图案的甬道长廊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穿越到千里之外、大漠之中的敦煌。

莫高窟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从罗马传入中国西北的鎏金银盘,来自贵霜、波斯的金银币,栩栩如生的唐三彩牵驼俑……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华章。

一枚小小的汉简,记录了汉代驿站用十八担粟(相当于486斤谷)来喂乌孙国使团的马。从粮食数量推测,这个乌孙使者团十分庞大。这是史籍上没有记载,却真实发生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故事。类似的汉简在展览中共有25件(套)。迎天马简、大宛使者献驼简、折垣国贡狮简等,生动反映了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往。

敦煌地处丝路要道,是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一组元代回鹘文木活字,印证了古代敦煌地区科技文化的发达。这组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说明曾被使用过。结合史料等信息推测,其年代应在12世纪到13世纪上半叶之间,早于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200年左右。回鹘文木活字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展厅里,可以看到从北朝到元代敦煌壁画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比如大众熟悉的“九色鹿”故事、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舍身饲虎”题材以及各种经变图。“这些壁画很多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标杆之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艺术的递变历程和脉络。”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展览策划娄婕说。

在历代艺术家的临摹作品中,敦煌文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临摹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作位于莫高窟第217窟,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图中青山叠翠,细水蜿蜒,旅人们穿行在青山绿水间,颇具田园诗意。这些山水以线条勾勒轮廓,青绿重彩,应是画史记载的青绿山水画法。唐代李思训被称为青绿山水画始祖,然而李氏真迹今已无存,这幅壁画的绘制时间与李思训几近同时,历经千年仍色彩如新,从中或可窥得李氏山水神韵。

现场还展示了几只唐代陶碗,碗内残留少量颜料,分别为红色、黄色、石青、石绿。它们出土于莫高窟前殿堂遗址,应是古代画工使用的调色碗。古代壁画绘制一般要经过起稿、着色、勾线等步骤,所使用的颜料为天然矿石制作而成。“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调色碗充满温度,能让观众切近感受莫高窟营建者的匠人精神。”娄婕说。

文脉传承

莫高窟诞生于4世纪,历经1000多年的营造,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莫高窟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壁画,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想衣裳花想容”。在敦煌壁画中,描绘了不少女性供养人的形象,展现了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服饰妆容特色。此次展览依据莫高窟壁画中的供养人服饰做了实物复原,并展示了故宫收藏的点翠头花、什锦梳具、丝绣荷包等,让人领略到古代服饰之美的传承和变迁。

敦煌乐舞图极负盛名,不仅描绘了仙乐飘飘的天国盛景,还表现了现实社会中宴饮奏乐、以乐舞供养神明的场景。敦煌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为研究古代音乐舞蹈提供了宝贵资料。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展台上,一件造型传神的唐代胡腾舞铜俑,再现了唐诗中胡腾儿豪迈飞动的舞姿。舞俑旁边,一组贴金彩绘石伎乐俑,展现了胡人乐队吹奏弹拨的情景。乐舞俑与展墙上敦煌壁画的乐舞场景相互呼应,凝神观之,仿佛听到了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涵盖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类型,约50种7000余件,其中有的早已失传,有的还能在千年后找到可对应的实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琵琶、排箫、古琴等,都是莫高窟壁画里出现过的乐器。

展厅里有一件形似落地式衣架的器物,一人高的木架上雕刻着华美的龙纹,中间靠上部位固定着两排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铜块。这是一种宫廷打击乐器——方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流行于隋唐。“方响是一种典型的宫廷乐器。我们从敦煌壁画里找到了大量有关方响的图像,不光是形状,还有演奏方式,都与故宫收藏的方响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方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慢慢地进入内地,传入宫廷,最终成为宫廷乐器的一部分。”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罗文华说。

唐代带柄熏炉、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清中期复制的旃檀佛木雕像……据罗文华介绍,此次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文物大都带有敦煌和丝路元素,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千年文化传承的脉络。

守护国宝

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作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共同见证了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程。展览第三单元以珍贵档案、影像、文献及文物为载体,展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关怀下,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研究、文化传承弘扬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报告意义非凡。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文化部党组向总理办公室提交了一份关于抢修敦煌莫高窟崖壁以保证洞窟内壁画和彩塑安全的报告。在国家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仍批准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莫高窟南区保护加固工程。自1963年秋季开始施工,莫高窟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崖体加固。整个加固工程使莫高窟摆脱了石窟坍塌的危险,极大地提高了石窟崖体的抗震性和稳定性。同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进行了全面调查,开始有规模地开展壁画彩塑维修工作。

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莫高窟魅力,此次展览在午门西马道特设复制洞窟展厅,以285号、220号、320号洞窟为原型搭建,展示高保真复制壁画、多媒体影片、敦煌壁画相关内容3D模型和辅助展品。

285窟建于西魏时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窟内壁画描绘了雷公、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220窟壁画为初唐艺术杰作,其中的乐舞图十分精彩,有学者认为两幅“对舞”表现的正是唐代盛行的胡旋舞。洞窟入口处的帝王和大臣图像,与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风格样式颇为相似。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窟顶藻井绘云头牡丹井心,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

“1951年,285窟曾经来过故宫。时隔70年再来,是故人也是新人。”娄婕介绍,以前复制壁画要靠老一辈文物专家用铅笔起稿。如今观众看到的壁画,是用数字技术打底,能够更精准地捕获古人的笔触细节。“我们团队有十多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复制这个洞窟历时4年。”娄婕说。

展览中还能看到依照敦煌壁画制作的须弥座、华盖等,精美绝伦,展现了敦煌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弘扬以及古今艺术家们一脉相承的匠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