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紧抓机遇谋发展 多业并举愈“如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10-14 10:04:0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宛如一柄“玉如意”,横卧在我国西北版图。在延绵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上,甘肃段长达1600余公里。近年来,甘肃人民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甘肃宛如一柄“玉如意”,横卧在我国西北版图。在延绵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上,甘肃段长达1600余公里。近年来,甘肃人民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月的陇原大地,秋高气爽,黄绿苍茫。从敦煌到嘉峪关,从酒泉到兰州,连日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奔走在这片热土上,亲身感受陇原大地的文化脉动,实地探访西部内陆的创新发展。

文旅融合

甘肃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底蕴悠长。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之地,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荟萃。

作为敦煌最璀璨的文化明珠,莫高窟闻名遐迩、令人神往。走进洞窟,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一面面亮丽多彩的壁画,虽历经千年悠远时光,而依然神韵不减。

“进入洞窟,感觉特别奇妙,仿若跨越千年,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与先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特别是看到高达35.5米的莫高窟第一大佛像弥勒时,有一种强烈而难以名状的震撼之情。”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颇有感慨。

莫高窟洞窟外景。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莫高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活化石”。为把这份珍贵的遗产留传给子孙后代,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们扎根在此。

助理馆员何靓就是其中一位,她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莫高窟,至今已经坚守了11年,走过200多个洞窟,“莫高窟很吸引我,越看就会觉得越美,然后就会越喜欢她。”在何靓眼中,即便跨越千山万水,莫高窟也值得来看。她坚信,自己以后还会继续待在这里,“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大量的年轻人,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好好地守护她。”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深挖敦煌历史文化,让游客在现实沉浸中欣赏一出“敦煌大片”,王潮歌导演作品《又见敦煌》成为甘肃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作为工业城市的嘉峪关,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嘉峪关关城对面,就是国内唯一一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我们结合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形成了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主题文化乐园,受到本地人群和外地游客喜欢。”嘉峪关方特副总经理张恒说。

变文化优势为经济红利,让文旅融合撬动消费大市场。甘肃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脉”思路打造的兰州老街这一文化IP,今年“十一”7天长假期间,吸引近百万游客打卡体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丝路旅游热门打卡地,还登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

绿色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零碳能源,以水风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具有清洁零碳等诸多优势。甘肃等西北地区具有天然的资源禀赋,是发展风电、光电的绝佳地带, 敦煌太阳能资源属于最丰富的A类区域。

刚走进位于敦煌市光电产业园区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人民网记者就被一面面银白色闪闪发光的“镜子”所吸引。“这是定日镜,就是利用它们将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塔顶的吸热器上, 在260米高的中央集热塔周围,分布有12000面定日镜。”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杨佳说道。

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人民网记者 伊霄摄

据了解,入选首批国家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首航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于2018年12月底并网发电,是中国首个百兆级国家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也是目前全球最高、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文博告诉人民网记者:“光热电既是一种清洁能源,其发电端又采用了汽轮机的发电方式,所以发出来的电跟火电一样,是一种电网友好型电力,并且还可调峰、可调度,有助于我们实现‘双碳’预期目标。”

按照设计年发电量3.9亿度来说,首航敦煌这个“超级镜子发电站”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5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造林1万亩。

“敦煌光电产业园区目前已落户企业31家,其中发电企业27家,配套装备制造及服务企业4家。” 敦煌市清洁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明说,到2030年,敦煌将建成“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基地”,基地电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700万千瓦。

敦煌市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其清洁能源产业的欣欣向荣,正是甘肃追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以(酒泉)绿色生态园内的智能连栋温室内景。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在中以(酒泉)绿色生态园内的智能连栋温室内,一株株小番茄长势茁壮,红色绿色的果子品相饱满。据酒泉肃州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任红彦介绍,在这个2万平米的温室内,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到后台,根据需要将配比好的水肥,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输送到种植农作物的机质袋中。

甘肃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全力建设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打造“中国戈壁农业示范中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硅谷”。

酒泉戈壁荒滩面积广阔,无土栽培的现代化戈壁农业,节水又节肥,还有效解决了“粮菜争地”问题。“目前园区已经初步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冷链物流、养殖、有机肥加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预计到2025年,年生产蔬菜量10万吨,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逐步向国际化产业园迈进。”任红彦说。

创新赋能

从“傻大粗黑”到“高端智能”,科技创新为铸造业发展赋能。人民网记者在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精密铸造分厂,看到了备受关注的铸造行业“黑科技”。

干净整洁的车间内,一台“大家伙”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宇翔开门见山介绍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台3D砂型智能打印机,它把翻砂这样一个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了我们的智能铸造,实现了全自动化工作,这也是传统铸造行业的一个颠覆性改变。”

酒钢集团西部重工通过3D技术打印的机械臂。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3D打印实际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以数字驱动为核心,一层一层地将产品打印出来。据了解,相比传统铸造工艺,西部重工的3D打印智能工厂项目采用热法再生循环利用砂处理工艺,实现了铸造造型砂固废的零排放,还具备尺寸精度高、铸造周期短、成本更低廉等技术优势。作为甘肃首个3D打印智能工厂项目,“未来,我们计划实现3台3D打印机集群化生产,3D打印铸件年产量1000吨,精铸产品年产量2000吨。” 张宇翔表示。

以新型科技为引领,酒钢集团西部重工的3D打印智能工厂项目,助力传统铸造工厂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在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一款尚未推向市场的抗菌钢餐具正在用于展示。

试样抗菌钢餐具。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不锈钢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秦俊山说:“这套抗菌钢餐具的原材料就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是我们在2020年疫情期间,成功开发出的一款具有优良持久抗菌性能的产品。”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以实施科技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据介绍,这款自主研发的产品通过添加抗菌元素来实现杀灭或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目的,可广泛应用于餐厨具、卫浴、家电、电梯等公共设施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秦俊山表示,“目前这款产品正在做试样制作和后续市场推广工作。”

作为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铁素体抗菌不锈钢能力的企业,不锈钢分公司已研发出多个规格的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冷轧产品,用科技助力抗“疫”。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