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隐蔽斗争人物

来源/ 作者/ 刘仁书 时间/2021-11-08 22:15:07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隐蔽斗争人物

刘仁书

李振远

李振远

李振远(1914年-2000年),山东省寿光县(今寿光市)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李振远受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委派,建立了兰州情报站,为我党搜集了大量政治、军事情报。

1932年,李振远参加东北民众自卫军,任独立游击大队大队长。1934年在辽宁丹东开办亨大号自行车修理部,以此为掩护开展情报搜集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情报保卫干部训练班学习。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围困延安,调集了大批军队驻扎在兰州。1938年12月上旬,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派遣李振远、丁丹、周梅影三人前往兰州建立秘密情报站,李振远任站长。任务是搜集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情报,包括马家军的动态,以及外国人在西北的活动情况,由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协助他们开展工作。

李振远到兰州后,经丛德滋介绍谋得直属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下属战地文化服务处干事一职,并借职务之便与各界人士广泛交往,搜集情报。他通过兰新公路俄文翻译赵德台结识了国民党军统分子、时任警察局督察长的张连芳。利用张连芳好大喜功,酒后爱吹牛的特点,李振远从其身上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张连芳在一次醉酒后告诉李振远:“民众通讯社社长丛德滋常去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他弟弟和你们来兰州我都知道,刘工(军统特务)说他在延安见过你们三人,说你们可能来自延安抗大。”当晚,李振远和周梅影研究认为,他们在兰州已经暴露,对开展工作十分不利,必须立即通过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向延安请示撤退。同时,李振远还和丛德滋、丁丹谈了张连芳所说的情况,请他们提高警惕,做好应付事变的准备。不久,丁丹便先返回了延安,李振远因没有收到延安的消息,只能再找工作,继续潜伏。

正在此时,李振远得知英国人贷款80万英镑兴办工厂的消息。他买书自学,以招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当上振华肥皂合作社经理,并借机弄清楚了英国人来华经商的目的。李振远还通过观察肥皂厂附近的飞机场,与过往军车的军官交谈,得知盛世才要叛变,国民党第八战区的兵力部署上进行了很大的变动,兰州和新疆都可能出现危险。周梅影也从其他渠道证实了这一情报,他们立刻就将情报传送到延安。1939年7月中旬,李振远接到延安来的电报,称时局已变,他们的身份已有所暴露,命他们迅速撤回延安。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们二人于7月底顺利返回了延安。

1940年10月,李振远调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情报部、联络部处长,中共云南省委调查部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第八局局长、情报史研究室主任等职。2000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李金曼

李金曼

李金曼,1926年出生,陕西绥德县人。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陇东保安分处的情侦干部。

1940年1月,李金曼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国医研究会任勤务员。1940年10月至1943年2月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学习。1943年2月至1945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干部培训班学习,后任情报科科员,曾指派某情侦人员潜入国民党党务通讯处,在西峰、驿马等地为我党做情侦工作。1945年3月至1949年7月任陇东保安分处驿马关检查站干事、站长、武工队队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内战危机极为严重,陕甘宁边区由抗日总后方转为战争前线。8月18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以下简称“边保”)电令各分处和外勤组,强调加紧开展外勤工作,注意收集军事情报。这期间,李金曼作为驿马关检查站干事,积极派员去西峰地区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活动等情况。随着内战危机严重威胁全国人民,陕甘宁边区更处于国民党的重点军事进攻威胁之下。1946年5月,“边保”召开了情报工作会议,根据中央“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及中央情报部1946年4月、5月两次关于加强战时军事情报工作的指示,加强军事情报,分化瓦解和争取敌军。1947年,李金曼担任驿马关检查站站长,指挥人员密切配合,搜集情报,并安排情侦人员在驿马街道以摆摊经商为掩护,往来于敌占区和游击区之间开展秘密交通工作。同时他还发展情侦人员20余名,往来西峰、驿马等地,为我党搜集传递情报并为我游击队提供食宿掩护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金曼长期在公安战线工作,1949年7月至1950年3月任陇东专区西峰市委委员、公安局局长;1950年3月至1963年4月调至甘肃省公安厅工作;1978年6月起,先后任兰州市公安局局长、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1980年12月至1989年先后任甘肃省公安厅副厅长,武警甘肃总队党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离休;2005年被授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赵子明

赵子明

赵子明(1894年-1988年),原名房思温,字鲁泉,山东省寿光县(今寿光市)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赵子明担任中共甘肃工委秘书,为党传递情报,掩护党组织开展工作。

赵子明幼年入私塾读书,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1928年到内蒙古临河县,经营鲁大药房谋生,开办内山书店,销售进步书刊。1932年,中共河北省委派孙景绪、王森等五人到临河做兵运工作,将他的药房作为联络点。同年4月,赵子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临河县街道党支部书记,又开办光化药房作为党的活动据点,开办派报社分销各种进步报刊,发展党员,开创了党在临河的工作局面。1934年初,他改名赵子明,受组织派遣到宁夏银川市开展工作,以开西药房和行医为掩护,与王森等人建立“中共宁夏工作小组”。后受牵连被捕,入狱两年,虽受尽酷刑折磨但未暴露身份,敌人只得将他取保释放。

1936年2月出狱后,赵子明以《益世报》驻甘肃特派记者身份,辗转到兰州,开办了兴陇派报社、大公报分销社,经销各种进步报刊,广泛结交社会进步人士,积极组织抗日救亡活动。西安事变后,由于西安往返兰州的交通中断,兴陇派报社被迫停业,赵子明和尹有年在兰州黄家园84号开了一家豆浆铺。1937年,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先后在兰州建立。赵子明利用给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负责人送豆浆的机会,汇报工作,请示问题,传递文件。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文件、指示,也多半是通过我党的干部或交通员来店喝豆浆的间隙,向他传递,黄家园豆浆店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点。

1937年10月,中共甘肃工委正式成立,赵子明担任工委事务秘书。他主要负责中共甘肃工委秘密刊物《党的生活》的印刷工作。为提高印刷工作的质量和数量,赵子明等同志通过进步青年白某(时任国民党兰州陆地测量局上尉职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协助,利用陆地测量局迁移至上西园附近圣母宫的机会,在圣母宫办了一个印刷所。赵子明将石印机、纸张、油墨等东西藏在圣母宫里,由白某负责看护。需要印刷的时候,赵子明在前一天天黑之前来圣母宫,连夜赶印,由白某在周围巡视放哨。就这样,赵子明等人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秘密办起了印刷厂。此外,赵子明还在盐场堡开办了国光纺织合作社,作为中共甘肃工委的又一个秘密联络点和接待站,为往来兰州的党内同志提供掩护和食宿。

1940年6月6日,中共甘肃工委机关被破坏,赵子明被捕入狱。后经周密策划,于1941年2月成功越狱,历经艰险回到延安。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在陇东地委、陇东军分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赵子明先后担任兰州市委常委,甘肃省劳动局副局长、兰州市劳动局局长、兰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8年1月9日逝世,享年95岁。

(本文由甘肃隐蔽斗争历史研究小组提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