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长津湖》为何感动我们
“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没准儿是只鹰!”——七连连长 伍千里
“有些枪可以开,有些枪可以不开。”——七连连长 伍千里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七连指导员 梅生
“别人冲锋都是前面有敌人,我冲锋,我前、我后、我左、我右,全是敌人!”——七连火力排排长 余从戎
“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七连炮排排长 雷公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三营营长 谈子为
冰与血中谱就英雄赞歌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阮青
最近,电影《长津湖》备受关注,成为院线电影中最受观众追捧和瞩目的观影对象,引发各界热议和广泛讨论。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新的感受、认识和思考。
《长津湖》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观众共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在叙事视点的选择上以微观的个体叙事为主,同时把主流价值观与类型叙事、情感驱动、视听奇观等商业电影元素相融合,这种“大历史、小人物”的微观个体叙事不仅能够给观众创造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时空,同时,更具亲近性和沉浸式的个体叙事中所饱含的人性和人情,也容易激发观众的共情。
这部影片以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和他者叙事线构筑起了“大历史”的真实感,追溯了长津湖之战从部署到胜利的全过程,以史诗的方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三条叙事线索中,电影突显了文献纪录性,长津湖之战的部署、决策、实施均严格参照军史文献。这样的创作方式既构筑了历史的宏大与真实,又彰显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合理性,奠定了影片正史叙事的格局和高度。而影片的微观叙事线在引发观众情感共振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在这条叙事线索中,主要是从伍氏兄弟和七连官兵的视点出发,展现战争中“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彰显人情、人性和战争的残酷,表达出创作者家国一体的历史观,虽是微观叙事,但具有宏大的精神指向。
这部电影首先是关于个体成长的故事。观众看到了伍万里这个顽劣少年如何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为英勇战士的艰难过程。其次,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家族故事,伍氏三兄弟作为战争中的个体,其情谊的深厚、血浓于水的亲情,都使观众有很深的带入感。同时,七连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家庭,雷公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所有的战士都是兄弟。尤其是影片中七连的入连仪式,使伍万里受到震撼,从而被赋予集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形成了强大的团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当伍万里行将奔赴战场时,他看到了巍峨的万里长城,这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此时在他身上承载着一个家族、一个连队的血脉与希望。在此,影片表达了家国一体同构的价值与意义指向。
在影片的微观个体叙事中,还承载着表现和揭示战争残酷性的作用。长津湖一役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这场苦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超出人类极限的极寒气候里,武器和后勤保障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很多战士长眠在异国白茫茫的雪域,身体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抗美援朝战争后,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此次战役的胜利,成为整个战事的拐点,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是怎样的意志和信念让志愿军战士不惧严寒、不畏生死?影片以极具温度的影像对此进行了重现:在严酷的战斗中,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七连指导员梅生本已退伍,但依然遵从内心的召唤,骑车一百多公里重返参战;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雷公告诉伍万里:“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影片艺术性、全景式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钢铁意志,在冰与血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长津湖》对观众产生的震撼效果还在于现代电影科技的运用。战争场面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动作奇观的营造、后期特效的包装都增加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例如,三场战斗重头戏中,遇袭时长镜头的运用,遭遇战时多重视点的快速切换,长津湖大战中的蒙太奇快速剪辑,呈现出战争中不同的气氛效果。整部影片气势恢宏而又细节丰富,大量手持摄影和快速剪辑突显了影片的节奏和现场感。
《长津湖》中梅生对伍千里说:“临别前,女儿问我为什么要去打这场仗。我知道,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也许,这就是触动观众内心的又一原因吧。今天的山河无恙、和平富强就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用他们的身体和性命拼来、换来的。影片中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和信仰就这样激发着新时代观众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本版图片为《长津湖》剧照)
震撼人心的战争巨制
石铭政
电影故事片《长津湖》堪称中国电影战争片的史诗级鸿篇巨制,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是令人震撼的悲与壮。
近代中国受尽列强欺凌。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战火就烧到了家门口。影片中毛泽东主席说了一句话:洋人瞧不起我们呐!极具悲壮色彩,令人感慨万千。也正是因为这种瞧不起、霸凌,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义愤,做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抉择。家与国危难之际,从领袖的孩子到普通农家的孩子都义无反顾走上了战场,19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代价极其惨重,悲哉壮哉。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的,而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如影片所讲“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影片形象直观地告诉观众,长津湖战役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较量。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吃着热牛排、罐头,喝着咖啡,穿着全套的防寒服。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炒面土豆加雪加步枪”。
没有车辆,志愿军战士只能徒步前进。为了躲避侦察和轰炸,只能昼伏夜行,每次休息都会有人冻僵再也醒不来。影片中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战前凝重地说了几遍再等等、再靠近些,多么无奈,只能靠近才能和对手一搏。于是,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竟然潜伏着那么多志愿军将士。战斗打响了,一波战士倒下,又一波战士冲上去,一次冲锋就是一次壮举。然而,美军神话被打破了,最精锐的王牌“北极熊团”被全歼,战局开始逆转。这一场战役,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奇迹。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少气多”战胜了美军的“钢多气少”。
双方也有对等的地方:都是有血有肉的军人,部队都不是无名之辈,是“王牌”与“王牌”的对决。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有更多的血性胆魄和精气神。这种血性胆魄和精气神,集中体现在影片塑造的七连英雄群体和伍千里、伍万里、雷公、余从戎等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英雄形象身上。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让敌人胆寒,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阐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影片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拍摄手段和数字制作,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弥漫和波澜壮阔;多角度、复盘式地还原了那场公认的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役,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了穿插、包抄、迂回、伏击、阻击、强攻等战术形态;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了战斗的动作场景和搏杀细节,动人心魄。
《长津湖》所表现的战争的惨烈和悲壮,给世人以强烈的警醒,并深刻启示我们是为何而战、为何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