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穿城而过
南北两山耸峙而立
独特的地形地貌彰显了
兰州这座城市的
恢弘伟岸,大气磅礴
兰州 网络配图
兰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
古老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等
史前遗迹在兰州分布较广
兰州彩陶馆 (兰州彩陶馆官网图片)
舞蹈纹壶 (兰州彩陶馆官网图片)
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
在这里交相辉映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留下了诸多的人文、自然景观
和历史文化遗迹
九州台文庙藏经阁 荣波拍摄
“兰州因为历史而厚重,
因为文化而闻名。”
那些藏在诗歌中的兰州美景
如此逼真贴切
唐代诗人高适毫笔挥墨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诉说着金城的波澜壮阔
古往今来霞满天 王在鹏拍摄
明代黄谏行走在五泉山林间
惊叹于“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
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精致美丽
兰州五泉山卧桥 网络配图
兰州
寄托了太多诗人的悲欢离愁
她的名字随着几千年的时光
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兰州的文化作为承载文明的基石
不仅在几千年来蕴养着优秀的
传统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
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现代兰州人的精神追求
不断地增强着兰州人的文化底气和骨气
(请横屏观看)
金城关 王淑兰拍摄
改革开放以来
兰州更是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
培育并形成了以《读者》杂志
和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黄河母亲雕像为代表的
一批蜚声中外的文化艺术精品
谱写了兰州文化建设的新华章
《读者》
《读者》原创版 网络配图
1981年《读者文摘》杂志在黄河之滨兰州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读者》杂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月发行量达1000万份、刊物发行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四的著名大刊。
舞剧《大梦敦煌》
大梦敦煌 网络配图
该剧自首演至今,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更为难得的是,该剧受邀在欧美多个国家进行巡演,盛况空前,在中国原创舞剧作品中首屈一指,使得《大梦敦煌》已成为中国原创舞剧中的顶级之作,民族舞剧的经典之作。
《黄河母亲》雕塑
1986年,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黄河母亲和在黄河母亲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华夏子孙,是兰州的标志性雕塑之一。
近年来
兰州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
一批文化建设成果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博览园等
是当代“文化兰州”的显著标志
百里黄河风情线
华灯初上的兰州黄河风情线 家瑞同学拍摄
兰州市的核心景区,东起城关区雁滩,西至西固区西,全长百余里的南北滨河路,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
水车博览园
兰州水车 网络配图
黄河大水车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即公元1556年,由段续在其晚年所发明,这种利用水车的转动,自行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被誉为古代的“自来水工程”。黄河大水车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其制作技艺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 网络配图
兰州太平鼓其主要流传于今甘肃省的兰州、永登、酒泉、张掖以及靖远等一些地区。兰州太平鼓具有庆贺新年与太平的含义,是兰州地区的广大人民最为喜爱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充满了浓郁的西北民族艺术魅力。
传统工艺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 于保民
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必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夜兰州 王彦达拍摄
《金城讲堂》
是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
大型文化惠民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
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授课
成功举办百余场
受益群众达百余万人次
已成为很多市民周末必去的“文化课堂”
夏烈做客《金城讲堂》 中国兰州网供图
兰州,是一座民谣盛行的城市
也是很多民谣歌手创作的福地
2018年以来
兰州挖掘兰州的“民谣气质”
推出一度风靡的《金城兰州》
还举办了“兰州晨曦音乐节”等音乐节会
邀请了国内知名民谣音乐人唱响兰州
让音乐文化打动人心、传之久远
这个视频被外星人劫走,暂时看不了了~[ 错误码:61101.13062.6, 1d55394038070c46824c7386f2f2f665_70201 ] 我要反馈00:00
近年来
兰州市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的文艺作品
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兰州市博物馆 网络配图
兰州现有市、县(区)两级文化馆9个
图书馆8个、美术馆1个
其他公益性专业展馆45个
全市建成了53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40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兰州南山路文化墙 网络配图
在全市形成了全覆盖
建成乡镇文化站58个
农家书屋70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667个
实现全市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
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全覆盖
实现各级各类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卧桥秋色 杨海鹏
兰州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节点重镇
洗尽铅华成素色
靓丽中带着厚重
时尚中沁着古朴
在新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不断追寻自我
逐渐开始绽放出内在的魅力
中国兰州网全媒体中心、兰州发布整理
公益展播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