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的历史,不仅孕育中华多元文化,还是中西文化融汇的第一站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11-17 17:42:4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多元文化的轴心黄河孕育了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明,省内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彩陶,充分说明当时的生产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纵观甘肃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甘肃的历史厚重多彩而又起伏曲折。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多元文化的轴心黄河孕育了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明,省内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彩陶,充分说明当时的生产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甘肃是中国历史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周代和秦朝的崛起之地,《诗经豳风》、周祖庙和礼县的秦公大墓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从西汉以至隋唐的近千年间,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河西地区长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和窗口,敦煌莫高窟、阳关,天水麦积山,武威出士的铜奔马都是中外交流的象征。

隋唐时期,甘肃的经济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历史上先后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的“凉州会谈”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省内现有的回、藏、东乡、保安、裕固等各兄弟民族创造了魅力独具、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丽史册中,甘肃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梁革命根据地是西北革命的摇篮,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中,甘肃是经过部队最多、红军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省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军大会师”就在会宁举行。1936年末到1937年初,西路军将士征战河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与马家军阀殊死搏斗,血洒祁连,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条件总体较差,特别是宋元以降,随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东迁和南移,海路的开通,加之气候变迁、兵燹和不适当开发引起的自然生态的恶化,甘肃逐渐失去区位优势,经济日趋萧条,民生凋敝。艰苦的条件使人们备受磨难,同时也磨炼了人民的意志,造就了甘肃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艰苦奋斗、不甘落后,执着坚韧、锲而不舍,简朴友善、诚实守信,包容创新、团结奋斗。

纵观甘肃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甘肃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甘肃各地区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甘肃是一个斜长的地带,东部和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亦不平衡。甘肃民族众多,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第二,甘肃的历史发展虽与中国东部有同步的时期,但在很长时期落后于中国东部。上古时代,甘肃文化辉煌,璀璨夺目,可以说引领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秦汉至唐前期,甘肃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安史之乱”以后,甘肃与中原地区逐渐拉开了差距。封建社会后期,甘肃或者地处反抗统治的战乱中心,或者地处紧邻战乱中心的后方,封建统治者在这里强征暴敛,人力、物力的损失十分严重,以致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生产率低,加之自然灾害,生存已属不易,何谈发展!社会进步十分缓慢。

第三,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共同发展和相互融合,这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在历史进程中,旧的民族消失了,或者融入汉民族之中,或者产生新民族。而各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既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和相互融合的推动力。

第四,甘肃的自然条件宜于畜牧,自古就有发达的农业和繁盛的畜牧业,而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繁盛的畜牧业是甘肃的特色经济,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并在甘肃地区大办牧马场;少数民族群众更有从事畜牧的传统,对国家、对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在很长时期,甘肃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上古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中,就有西方的种族来到甘肃。秦汉以后,东西方的往来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佛教的东传、丝绸和四大发明的西去,证明甘肃是中西文化融汇的第一站。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