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返璞归真的诗情表达
——评自然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
喻 溟
两集自然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不久前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全景呈现了祁连山地区的地理风貌和野生动物资源。上下两集如左右展开的两扇屏风,分别关注湿地的几种代表性鸟类和高山岩壁的几种哺乳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祁连山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地球上野生动物多样性最典型区域之一。创作者长达8年的拍摄制作,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野生动物影像与饱含情感的诗意表达。
返璞归真 感受生命
该片上集《鸟类:新生命》从冰雪消融、春回大地开始。黑颈鹤翩翩起舞、比翼双飞,没想却是领地争夺战。在宽阔的湿地舞台,鸟类繁衍后代的竞争开始了。在爱的舞蹈之后,新的生命诞生。毛茸茸的雏鸟总能带来治愈感,然而小生命自出生就充满了挑战。一只小黑颈鹤尚未羽翼丰满,生命的信号强烈召唤着它的父母飞向南方。影片结尾带着几许伤感,拉开了冬天的序幕。作为祁连山的代表物种之一,黑颈鹤被赋予了象征意味,一前一后的呼应,为生命画了一个圆圈。
这一集中,祁连山的各种鸟类一一登场,大天鹅、斑头雁、绿头鸭、燕鸥、白鹭、棕头鸥还有长留鸟,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影片不仅在关系镜头的使用,还有解说词的勾连上,都构建起湿地社区中每个物种的邻里关系。这是一个不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打扰的良性生态系统,其背后有着中国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努力,但这一层在影片中并未以政论的方式直接给出,而是呈现了从政府到民间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的结果,那就是水草丰茂、生命盎然。
第二集《兽类:何以为家》,从苦寒的冬季开始,雪豹作为领衔主角首先登场。不仅因为它是祁连山的另一象征,还代表着拍摄的较高难度系数。这一物种数量少、行踪隐蔽,极难记录到完整故事,对拍摄的耐力、设备、资金都是很大挑战。此后,白唇鹿、岩羊、藏狐、狼和野牦牛等山地动物展开了一场生命的竞赛,每个物种相互连接,都是祁连山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环,各得其所,生生不息。
2008年中英联合制作的自然史纪录片《美丽中国》以及近期同以国家公园为题的《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具有国际联合制作的经济结构以及对外传播的使命,需要不时打断自然故事的进程,关照人文历史、环境政策等,再回到自然。而《祁连山国家公园》将镜头沉下来,专注于自然环境和其中的物种本身以及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关系,朴素地观察和感受生命,一呼一吸都在现场。
亲情流动 诗意盎然
在国际电视市场,自然内容可以吸引大量的家庭用户,在商业上具有普遍吸引力,也成为各大媒体角逐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自然纪录片致力于提供非常规的壮观场面、跌宕起伏的叙事曲线以及生死角逐的致命一刻,把观众的口味培养得越来越高,也难免带来审美疲劳。
《祁连山国家公园》不过于追求拟人化的手法和叙事卷入机制,少有血腥的致命捕获,即便有生存的竞争也处理得颇为诗意。导演着力营造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情感流动: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以及环境与动物之间的生养之情。
小斑头雁与家人失散,天黑前找不到亲生父母便可能死去,经过一连串不小的惊险,终于母子团聚,妈妈用头拍着孩子表示安慰;雪豹幼崽出生后第一次长途远行,一条小溪就成了拦路虎,妈妈耐心地带它们一一渡过“天堑”;纵纹腹小鸮的四只幼鸟憨态可掬,哥哥姐姐在洞外侦察到了危险,将最小的同伴护在洞里;即便是猛禽,也有温暖的一面。大鵟鸟的父母为孩子们逐渐增大的胃口忙碌着,较大的雏鸟则帮助小雏鸟分食猎物。鸟儿们很快长大,在家的上方盘旋几周,最终独立起来展翅高飞,开始了全新的旅程。
在整个影片中,祁连山亲情满溢,而音乐也助推了这种情感性。主题音乐空灵大气、意境悠远,勾勒出祁连山之魂,同时体现了民族性。而一些具体段落的处理也颇具特色,如洞箫与木吉他的合奏中黑颈鹤琴瑟和鸣、繁衍后代;蒙古小调的旋律增加了小雁寻找父母的焦灼与团聚的欣喜;轻快的口琴声中,藏狐在春天的原野自由奔腾……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乐的使用较为克制,留出更多自然本来的声音:大风呼啸、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甚至还有雪豹低沉的吼叫。相比之下,BBC蓝筹纪录片启用奥斯卡配乐大师作曲,华丽的音乐如过山车般激情昂扬,而典型的欧洲“自然交响曲”纪录片则从头至尾在悠扬的交响乐中展开各种生物的日常,有时反而较少为自然留白。
这份情感性也许来自导演王鹏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他以家乡会宁的母亲河“祖厉河”为名创办传媒公司,拍摄制作了多部展现西部野生动物的自然纪录片,而新闻工作者的底色也让他在影像表达上偏重纪实,朴素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