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对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来说是一项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会事业夯基、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的民心工程,对沐浴在平安春风里的每一个群众来说,平安是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此心安处是故乡的切身感受。
回首望去,嘉峪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硕果累累,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进入全省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第一方阵。在“一条主线、两手主抓、三级联动、四项提升、五治创新”的工作总思路引领下,一辆辆满载着希望的平安列车稳稳行进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大盘子”牵住平安建设的根
“一网一格”写尽深情,组团式服务直达千家万户
正是寒意料峭的时节,巍巍雄关、皑皑雪山映衬下的嘉峪关雄浑壮美,宽广整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忙碌的网格员,她们的红色身影,如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无论有什么事,都能通过网格化服务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既方便又贴心。”嘉峪关是贯通丝路东西的通衢要道,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网格管理和人文式的关怀完美融合,让外地来嘉峪关市经商的张先生赞不绝口。
对嘉峪关而言,网格化管理从来就不是写在本上、挂在墙上的空泛之谈,早在2010年,嘉峪关市所创新实践的“平安细胞”工程就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肯定,嘉峪关市也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
十年磨一剑,嘉峪关“平安细胞”工程以小细胞覆盖大领域,以小平安带动大和谐的治理之道,走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肥沃的土壤里栽培出了一朵朵鲜艳的网格之花,飘香四溢,誉满关城内外,他们承载着人们幸福的梦想,推动全市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进让基层基础更加牢固,让社会化服务更加精准细致,体现了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实现资源的快速有效整合与配置的能力与胆略。
在治理理念上,嘉峪关市构建462个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和多元参与的“多功能网格”,强调从管控为主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在治理主体上,成立了由街道、社区、热心社区事业的居民组成的群防群治小组,形成了社区片警、义务巡逻治安员、社区联防队队员为一体的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强调从“官管民”的单向治理转变为“官民共治”的双向治理;在治理手段上,创新出“12345网格服务”“3688社区微治理”“三驾马车驱动居民自治”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经验,初步形成了“多网合一、一网打尽”的组团式服务,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社会治理,一步到位地实现了“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的治理目标。
小社区,大社会,小网格,大担当,这张“网”装的都是群众柴米油盐的琐碎事,记录的都是居民的所需、所盼、所想。嘉峪关市在平安建设“大盘子”的总体规划下,续写了“平安细胞”工程的新篇章,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两个优越性。
先于他人的优越性。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管理责任与职能部门实施捆绑,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部门业务的集成联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办好事。
先于他人的安全性。网格化管理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社区、民警等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千里眼”发现不安全隐患,“顺风耳”听取民情民意,“和事佬”调处矛盾纠纷,“放单员”传送诉求需求,一个点线面交叉覆盖的治安防控体系带来满满安全感。
“大统筹”牵动平安建设的魂
“一道一港”近在咫尺,大数据服务直达“神经末梢”
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5起,打掉电信诈骗犯罪团伙12个,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和团伙12个,处置涉疫情矛盾纠纷90余起。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嘉峪关市在平安建设的实践中捧出了一份份优异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体现了嘉峪关市信息化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运用,让群众在无形的数据之中感受有温度的服务。
高质量平安建设需要信息化的土壤厚植。2021年,嘉峪关市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综治云眼系统和智慧综治平台等建设,建成“12345”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搭建了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报警求助、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家政服务等多项服务,做到了事项一号通办,为平安嘉峪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治支撑,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救援人员马上赶到,请你们立即调查事故情况,开展前期救援,查看是否有人员被困。”近日,嘉峪关市公安局中心指挥调度室内,值班人员正在利用综合指挥系统协调指派附近警力处置一起突发的交通事故,仅仅10分钟,伤者送往医院,现场勘查完毕,道路恢复通行,如此的高效率正是得益于嘉峪关市“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通过整合业务部门的人、地、事、物、组织数据,进一步建立平安建设决策支持体系,提高了决策能力。
大数据和智能化不仅夯实了平安基石,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服务需求,嘉峪关市挖掘数据价值为平安建设注入新活力,治安防控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打造出了一个承载各种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港”,极大地增强了平安建设核心战斗力。
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平安建设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不仅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着平安建设的步伐与效率。嘉峪关市从安全体系、基础建设、预警机制、信息通报、防治机制、行业标准、评价指标、队伍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立体化地构建各类涉及平安建设信息安全的主体、行为和制度规范体系,通过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民生服务等各大信息系统,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综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大治理”守住平安建设的魄
“一微一治”尽显所能,圈地服务直达细枝末节
“您好!我们小区暖气不热,物业联系不上,该怎么解决?”“您好!我们小区下水管道漏水,请您协调解决一下。”……一个个打进“12345”民生热线的电话,反映着群众的急难愿盼。
群众有所盼,治理有所为,发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针对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嘉峪关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打造了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综合式“一刻钟服务圈”,圈外解决的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圈内解决的是解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便民之所求。
通过数字平台、微信群现代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报警求助、政务咨询、举报投诉等多项服务;通过“办事预约制”“错时工作制”和“时间银行”创新机制将基层服务的触角从空间和时间上无限延伸,便捷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民意直通车”直达每一个最小“细胞”;构建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交警、特巡警、派出所警力为骨干,社会各类巡防力量共同参与,“点、线、面融合联动,外部、内部、核心圈层过滤”的大巡防新格局,将70%警力下沉参与全域巡逻防控,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市域社会治理带来的实惠实效。
平安微治理,服务大提升。针对城市大、农村小的实际情况,嘉峪关市以“微单元”为辖区,以“微组织”为基础,以“微平台”为载体,以“微服务”为手段,将原有的69个城市社区,按照“1万人左右,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1个新型城市社区,推行“扁平化”社会治理,每个社区都设立综合窗口,集中受理人社、民政、卫健、房管、公安等8个部门的72项便民服务事项,进一步打通基层毛细血管,服务直通车连通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
“他们经常上门看望我们,帮助打扫卫生、代办高龄津贴、提供日常陪护,疫情期间还送米送面,社区干部就是我的亲人!”今年疫情期间,家住五一路社区的失独老人赵某对社区干部赞不绝口,疫情防控时间,社区干部考虑老人赵某独自居住,去的时候每日定时送去米面菜油,走的时候带走老人的生活垃圾,还常常问候老人有没有其他需求,他们服务兼顾质效,直击要害,触动心灵。
一次服务辐射一大片,一个圈地串起同心圆。对于这样的“表扬”,社区的党员干部们已习以为常,五一路既有高档小区,也有安置房,为此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社区以居民为主体,以参与为核心,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慰问孤寡、关爱小朋友、老党员送学……不仅解决了群众难题,更提高了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每一项惠民政策,每一次政务服务,都汇集了沉甸甸的民意和责任,在“一刻钟服务圈”辐射下,嘉峪关市从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管理得到了两个启示。
“开放式”服务让群众内心世界越来越透亮。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移动小程序,推行24小时网上审批服务,全力打造“一窗”综合受理、“一网”自助通办的政务服务工作新格局,服务流程置于公共视线之中,办事时间无“断档”、办理事项无“空挡”、优质服务无“阻挡”。
“菜单式”服务让群众满足感越来越强。“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居民真正参与到基层协商过程中,结合实际设立政策宣传、文明示范、计生监督、就业信息、卫生监督、安全信息、扶贫帮困、法律服务、文明健康、医疗保健、公益服务等窗口,在协商过程中达成共识,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