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扯绳文化的简介
临潭万人扯绳起源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己有六百多年,但万人扯绳仅在临潭旧城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民族共处,万人扯绳从整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洪武十二年,将领沐英为平叛驻军在此,以“牵钩”为军中游戏,为训练将士强身健体,将扯绳引进洮州。随后,洪武十七年实行屯田戍边,许多他乡人落户于洮州,安世魁为促进地方和军队团结,将在军中沿袭下来的“牵钩”传入民间,扯绳之俗形成。扯绳之俗整体流入民间后,作为“以占年岁丰歉”的象征,构建了地方民族和谐。万人扯绳仪式现由洮州农民文化宫委员会牵头筹办,主要由赛前祭祀、赛前准备、扯绳三项内容组成。比赛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幼,多民族集体参与。万人扯绳2001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成功申报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期。
万人扯绳文化的孕育环境
环境,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开展一切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源泉。生计方式与民俗习惯由生存环境决定,区域体育运动的特征由生计与民族习俗共同决定。万人扯绳文化在临潭赖以生存至今与其所处环境密不可分。
万人扯绳文化的源起
据史料文字记载,拔河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是一种军中所用水上兵器,称之为“钩强”,用于双方交战时勾住敌方的船只,防止敌方逃跑。拉“钩强”不但促使军队团结,将士强身健体,还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钩强”训练逐渐转移到民间成为“施钩之戏”。南朝梁宗惶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打球、秋天、施钩之戏。施钩之戏。绠作篱缆,绵直数里,鸣鼓牵之”。拔河在隋唐五代不仅为竞技游戏,而且还有炫耀国力、祈求年丰之意。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攘”。
到了唐代,拔河起初作为宫中游戏,后逐渐传入民间,其绳索有所改进。《新唐书中宗本纪》中记载:“景龙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可见拔河文化在唐朝已经非常壮观,拔河制度规则也相当成熟。宋朝时期,拔河游戏除在民间盛行,在皇宫也有举行,《宋史》中有载:“皇帝大夸胡人,在百戏繁会之日,令数千壮丁分为两队,名拔河于内,实为耀武于外。”宋代的拔河运动不但是一项普通的平民百姓的体育运动方式,同时也是对下雨的一种祈求,是一种有着祈求丰收的民俗运动,因此一般都是在春季来举行”。
关于万人扯绳的起源,大多说法都是以老一辈口口相传而来,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极少数说法还是有据可循,从当地民众口中得知,万人扯绳源于明朝军中,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春正月,洮州(临潭旧称〉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计之,英军至洮州旧城。英部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名将沐英是安徽人,而安徽是古荆楚之地,可见沐英在移兵洮州旧城平叛之时将荆楚之地的“施钩之戏”带入洮州,上文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提到“施钩之戏”。平叛结束后,在此实行屯田戍边,《洮州厅志》中提到:“从征者,诸将所部兵,即重其地。因此,留戍。”此后军中“牵钩”游戏转向民间,由此衍生出万人扯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