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彰显非遗魅力,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开办省内首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类电视专题栏目《丝路非遗》,融非遗传播、文化传承、风光展现、旅游推介等为一体,通过专家解读、历史溯源、古迹串联,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我省乃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活着的诗经”渭源花儿和省级非遗羌蕃鼓舞,将于今晚19:52在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经济频道播出。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结出最绚丽文化果实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丝绸之路7000公里,甘肃境内1600公里,历史文化十分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间文化瑰丽独特,与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相伴的是星罗棋布的非遗文化资源。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遗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文艺、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医药等,其中,临夏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土族格萨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已公布秦腔、陇剧、高山戏等8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崆峒派武术、东山转灯、民勤骆驼客等49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渭源境内洮河流域峡城、麻家集一带多为高山草甸,水草丰美,古为藏羌边地,“洮岷花儿”盛行。农历五六月间,花儿会接二连三,从农历五月十八日麻家集镇塌崖湾花儿会发端,到六月初六的麻家集镇高石崖花儿会盛况空前。其时惠风和畅,歌手云集,花伞摇动,对歌串唱,青年男女,互表爱意,国计民生,亦入歌传唱,这里因此成为花儿的故乡。
渭源花儿种类多样,兼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的特点,曲令主要有两莲儿令、脚户令、白牡丹令、阿欧令、三闪令等。渭源花儿是西北高原人情感的表达和反映,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是甘肃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属藏羌边地的甘肃省渭源县,流传着一种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歌舞——羌蕃鼓舞。羌蕃鼓舞俗称为“打西番婆”,目前仅流传于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
春节期间,开阔的空地上,在手执牛尾拂尘的“老西番”的指挥下,18名青壮年鼓手高举羊皮扇鼓,列队而舞,一招一式尽显英武飒爽的风姿。羌蕃鼓舞具有固定的程式,队形变化依次是走四门、铁绳扣、挂四斗、龙摆尾、拨牙空、攒八卦、绕棉花。当表演到了最后的绕棉花,两队相向迎合演唱番曲,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羌蕃鼓舞”于2011年入列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和演变的活化石,是多民族、多宗教间团结共融、和谐相处的范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俗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