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天水,点亮华夏文明的曙光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1-13 23:43:34

走进《天水千古秀》剧场,开启一场心灵之旅,让身心融化在这么深情的土地,沉醉在“陇上江南”的烟雨中。

舞台上,少年伏羲正带领着族人们和洪水进行一场搏斗,目睹了洪水肆虐横行,冲毁家园后,他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那绝不是对立,而是“因势利导”。我的思绪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飞到了古柏森森的伏羲庙大殿,那是天水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的圣地,被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赫然端坐,目光如炬,手执八卦。从神奇的卦台山上俯瞰,渭河与葫芦河在分心石处激荡交汇,在天地间画出一个大写意的八卦图,伏羲多日苦思冥想的大道终于在卦台山上喷薄而出,一画开天,肇启文明。

清水河畔,一场“俪皮为礼”的婚礼正在隆重举行,一对新人,手捧葫芦,践行伏羲制定的嫁娶制度。可以想象,沐浴着霞光和爱意的主妇开始劳作了,用黄土烧成的彩陶汲取河水,在丰沃的田野撒下种子,男人下河用网罟捕鱼或上山狩猎,晚上温暖的火把驱散了寒冷,驱赶了野兽,让一颗颗恐惧而无处依靠的心安定下来。伏義创八卦、定历法、创文字、定婚嫁……他的目光却更加高远,肩负重任,带着部落走向中原,一路兼容、吸收、合并,于是中华龙图腾形成:蛇身、鳄鱼头、鹿角、虎眼、鱼鳞、蜥腿、鹰爪、鲨尾、鲸须。多个部落相互融合,点亮华夏文明的曙光。

无论是7800年前的仰韶文化,还是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民足迹遍布了天水大地,纵观渭水河、藉水河、清水河、葫芦河、牛头河区域出土的遗址,不难发现在其叠压层里的人类文明印迹。分布在邵店村、师家崖、西山坪、毛家坪、永清堡、坪洮塬等多处遗址表明,人类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婴儿时期和童年时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时期。

高亢的秦腔声中上演一幕《我与父亲的故事》,这不是活脱脱《创业史》梁生宝的故事吗?类似的事听了不少,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人在抚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时,心里要多么宽广,才能做到视如己出。当年的一场大地震,母子不得不离开时,养父为了誓言留下来,终身守护着伏羲庙。这一别便是遥遥无期,再无相见。临行前抓一把家乡的黄土,不论漂泊到哪里,让心有个着落,再折一枝家乡的柳枝,让飘零的情感有所寄托。台上进入角色的演员,台下鸦雀无声的观众,心中涌动着相同的情愫,对家乡故园深切的眷恋。

逐水而居,向着太阳初升的地方而去,一路并非坦途。年轻的夫妇新婚不久,就踏上迁徙之路,风餐露宿,历尽坎坷,最后面临分别,生离的痛更甚于死别,当女人竭尽所能之后,男人选择放手,这一放手,从此天人永隔,男人倒下时的目光永远向东,寻找女人的去处,而女人安居下来,昼夜朝西,缅怀她的爱人。那一声“拉嘎、舒嘎”的呼唤,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爱情有多美,就有多么痛,可无论多么痛,人们总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甘之如饴。爱情的美好也在于可遇而不可求,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一经牵手,便选择了同甘共苦,生死相随。

麦积山上,木匠文得权问冯国瑞,你一读书人,能干什么呢?

是呀,兵连祸结,一个读书人,能干什么呢!

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担当,文化传承,弦歌不绝。在1940年之前,麦积山石窟栈道塌毁,凋蔽残破。这位被梁启超誉为“美才”、“奇才”的冯国瑞先生,多次徒步入山考察,危险处甚至手脚并用,攀危崖、探幽洞,从而获得了关于麦积山石窟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麦积山石窟从沉睡千年中醒来,立刻惊艳了整个世界。发现美、守护美、传承美也是读书人的责任和担当,冯国瑞所著《麦积山石窟志》,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了麦积山石窟非凡的艺术价值和让人神往的美丽。

1961年3月,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已患重病的冯国瑞得此消息,欣喜不已。他说:夙愿已偿,甘心瞑目!一片赤子情怀,让人慨然落泪。

秦人激昂的战鼓声响起,挥舞着刀枪剑戟的战士一次次冲锋陷阵,战马嘶鸣、渭水翻滚、刀光剑影在天水大地上闪耀了千百年,一部天水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战争史。天水地处战略要冲,秦人抗戎、大汉称雄、三国烽火、宋金交兵、明清起义,战火烧痛了这片土地,铁蹄踏痛了这片土地,历史上的天水被各种政权频繁攻占,喘息未定,有“今日曹,明日刘”的混乱局面,也有过“朝金暮宋”的痛心经历,只有战后修养生息,广袤的田野焕发生机,天水大地才得以重披锦绣。

飞天的梵音渺渺难寻,铿锵的战鼓渐渐远去,回乡祭祖的天水儿女走来了,他们挈妇将雏,来到伏羲庙,像儿时随父母上香一样,给孩子说,这是伏羲爷,是我们中华儿女所共祭的人文始祖,是英雄,更是智者。一代代人接住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由你、我、他共同守护。

细细的雨丝从天际落下,年轻的舞者飞奔而来,站在我的面前,恍兮惚兮,似乎远古的先民向我走来,还是,我向他们走去。我们同时笼罩在历史的烟雨里,我宁愿不要谢幕,不要剧终,永远停留在烟雨蒙蒙,如诗如幻的《天水千古秀》剧场。

□王军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