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杜甫离别同谷的告别信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1-17 09:15:00

原标题:杜甫离别同谷的告别信

乾元二年的十二月一日,同谷送走了一个人。那是杜甫“一岁四行役”中最困苦的日子,也是吐蕃已经入侵的同谷,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大雪已经封山,也封住了听不见青泥河欢奔与呜咽的飞龙峡。

荒草蔽野,很少有太阳照着靠坡的狭小草屋。

凤凰村的人,都已用芦苇做的草帘围堵了窗台。风比长安往年要大很多。

他重新套起快将散架的毛驴车,乡邻们帮他打楔子,村妇们帮妻子整理和打包一家人寒薄的家当与行囊。无人的空谷里,他铺开纸卷,写下了告别同谷的诗《发同谷县》。

才来四十二天的他们,又将再次启程,继续南下,他没有想到,原来想多住一个时期或者打算定居下来的同谷,终究不能收容他。

在同谷,杜甫没有机缘去造访黄龙碑,也没有闲情去登览鸡峰山,为了一家妻儿的温饱,他的心缩成了一个纽门。在凤州的边界,几近饿死的征途上,他心心念念万万不舍的长安,他越走越远,消息都断绝了,他还能回去吗?

风悲七歌,草堂飞雪,他借着取暖的烟气火光,奋笔疾书。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甚至都不相信,他会走到人生的穷愁绝境,他更没有想到,他会遭遇不堪的生存危机。但竹复冬笋、崖蜜易求的同谷,的确养活不了,流寓而平添的多余家口。

天麻麻亮的时候,他攀上对面的凤凰台,身后的马儿梁,在酷冷的雪山里去挖黄独,跟随养猴子的老人,钻进摩天的青冈林去采橡栗。然而万物凋零,哪有可以裹腹的食果与粮草?路遇几乎空手而归的乡亲,他们不忍心,执意把口袋里的一点橡栗、草根和干粮,分他一些。连续几个夜晚,隔着河水,他们清楚地听到了这个流浪汉的孩子们饥哭的哀声。

心如星月之磊落,怀如云雾之苍茫的杜甫,他不是能够悠然归田的性情中人陶渊明,也不是多方流放泰然豁达处世的苏东坡。他时时寄愿“再光中兴业”,根本顾不上,能不能在凤凰村置一片园子这样的具体琐事,他之所以来同谷,根本源由是,实不想脱离长安太远,他有意休驾于此,却此心难安。尽管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但他一刻不息的念头然是致君尧舜上。他都成这样了,还剖开心血,寄望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以不减的平生抱负,乞求对人生翻牌。他是一位诗人,文人,也是乱世之间抱有家国情怀的人。

他说: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年已四十八岁的他,在飞龙峡瑟瑟的秋风中,忽然承认了世间无常、贤圣难全的道理,其实是安慰一个依仗一己之力改变不了时世的自己。我仿佛听到他孤对深渊般的万丈潭,发出的长吁与短叹。

他临别将行时,面对这方山河的美好,乡民的善意,回想漫漫陇右路,他道出了颠沛流离的自己初来同谷的愿望: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然而,容得下广袤盆地的山河,挤不下逃生中流离失所的一家人,他帐望同谷大地的悲苦,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忧心忡忡的他,此去又将如何?绝境之中的他,别无出路了,只能长途跋涉,杳杳远行,什么时间才能停歇和到达?离开秋风吹斜的茅屋,回望峡谷,彤云如一匹行不动的驴车,卷扬起阴冷的风雪,凤凰台白花花的崖石,被狂风暴雪拍打着。如果,如果不是迫于物累,一定就不会有这种非走不可必须离开的逼迫。

腊月搬家,应该没有比这更悲伤的境遇了。杜甫觉得这场告别不同以往,所以他记得尤为确凿: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

如果,如果时世有逆转,人生有逆转,困苦有逆转,他此别同谷,意义非同寻常。一年才有四季,但逃难的他,一年之内已经辗转四个地方。哪怕是一个乞丐,也没有谁会顶风冒雪,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去出远门。

这个腊月初一,杜甫一家人坚决而悲壮的告别同谷,成了同谷人陇右人无法挽回并不尽人情的一场离别,成为杜甫流寓半生中最为寒冷的一天,并刻写在磨洗不去的唐诗和历史中。

风像刀子,刮着他们衣不掩胫的身影,雪像盐粒,撒在他们遍体伤寒的心口。

跟随他们,追着他们的脚步,临歧挥手,握手。晌午时分,在与凤凰村和沿路的乡亲纷纷打过招呼后,无言的相望里,孱弱的他们已经穿越长峡,翻过云岩,踢踢踏踏的驴车渐渐变成了一个黑团,一个黑点,他们已经离开同谷了。即便是放心不下他们的李衔,含着眼泪却无力消除一场“辜负”。最难过的可能是他,“背上千年黑锅”的也是他。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杜甫是个有情的善良人。生死之交的关头,他理解和体谅的,是别人的深情与痛苦,他谢谢投之于他的每一份交情,谢谢饥穷的同谷惨戚的处境里,旧识新邻对他的体恤与眷顾。

自认为平生懒拙,不欲折腾的他,能在这样一处偏僻的宝地遁迹余生,本来是一件最好不过的归宿。然而,说服自己可能是最难战胜的一个问题,活着太艰难,要活出人样的地方不在这儿,理想也不同意他就此作罢,他还有许多许多梦想,必须从此放逐!做一只飞越丛林的大鹏,振翮高翔。去也罢,留也罢,似乎都不是心愿……

万里悲秋常作客——时隔一千二百六十多年,每读这封信,我们的眼泪就会涌出来,每一次再谒草堂,不是送行一位过客,而是找寻一颗历经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魂,愿君常在!

□牛旭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