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十四节气·清明】
春和景明万象新
春茶飘香 王小勇
汪 志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脚步,春分一过,清明将至。清明节作为祭祀人文祖先、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的中华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文化,同时,清明节还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和寒食节等。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介子推舍身救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介子推不求利禄,隐居绵山,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并赞美与弘扬介子推的刚正气节。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时间在每年阳历4月的4、5、6这三天中的一天,这一天正好太阳到达黄经15度。《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逸周书汇校集注》说:“清明之日,三月节也。谓之清明者,天气和煦,万物鲜润明洁也。”清明节最清明,其意就是天清气明。
在民间,关于清明节也有很多农谚文化,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桃花开,杏花落,种上玉米没有错”“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在南方“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在北方“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还有“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冷,好年景”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清明节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制作清明果。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均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吃艾粄、暖菇包、子推馍、朴籽粿、芥菜饭、枣糕、子福、菠菠粿、乌稔饭、润饼菜、粽子等各种饮食的习俗。
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着很多风俗,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据专家考证,清明扫墓是从秦朝以后开始的,到唐朝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抒发着华夏儿女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每到清明时节,很多文人墨客更是不免抒怀感慨一番,仔细读来或细腻含蓄,或畅达直白。
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王禹在《清明》中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商州过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无花可欣赏、无酒可饮时的清明节,一切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还有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这首诗把清明节时的西湖描绘得美不胜收。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清明佳节,又遇上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自古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诗人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处风景最佳,朋友告诉他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啼叫的黄莺、美丽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清明节,意象万千,意味悠长,但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寄情抒怀,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