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

来源/ 甘肃 政务 头条 国内 作者/ 时间/2022-04-13 18:25:04

原标题:每一个“她”都了不起

刘慧慧在项目工地现场进行取样测量工作。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许 岗

  刘慧慧:绽放在一线的铿锵玫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通讯员 许岗 赵东生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个如花般美丽的节日里,许多女性仍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刘慧慧就是其中的一位。

跑工地、做测量、验数据……3月8日上午8点,刘慧慧一如往常准时到岗,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今年30多岁的刘慧慧,是中铁二十局市政公司衡水第一中学兰州分校新校区项目建设工地实验室负责人。“我的工作就像是‘工程医生’,不仅要对工程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提前取样、质量检测,还要对工程的每道工序质量逐项跟进试验、检测报告。”刘慧慧说。

质量是工程项目的生命线。作为“工程医生”,从项目开工到竣工,刘慧慧需要全程对施工过程把脉问诊,科学呵护,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由于长期辗转在各个项目工地上,让本在爱美年龄的刘慧慧皮肤有些粗糙,一双手有了老茧。

一位年轻的女性,为何会选择进入工程建设行业呢?“在学校时学的就是工程材料试验专业,工作后只想着怎么干好,不知不觉就十多年了。”刘慧慧告诉记者,选择“工程医生”这个岗位,就意味着规范、细致、严谨、较真和吃苦耐劳。

刘慧慧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2010年7月,刘慧慧从中铁二十局技工学校材料试验专业毕业来到施工一线,在工地试验室做试验检测工作。试验室的工作时效性很强,很多工作不能过夜,质检报告不许出现误差,必须当天上传管理系统平台,一天下来仅填写、盖章、上传质检报告单就多达400多份。

为了练好基本功,刘慧慧从环刀取土、沙砾垫层密实度检测验证学起,抡铁锤砸环刀的手掌打起血泡、结成老茧,这茧子一结就是12年。

12年来,刘慧慧通过自学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通过不懈努力、勤学苦练,练就了一手行业认可、工班服气、领导放心、监理免检的工程试验技能。

12年来,刘慧慧以遵循规范、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敬业工作,为房建、市政、水利、环保、公路等近10项重点工程保驾护航。经她试验检测过的原材料、地基、混凝土配合比和工程项目一直保持着100%的优良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建设工艺的进步,有更多的女性像刘慧慧一样进入工程建设行业,她们不畏艰辛,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赢得社会尊重,如同一朵朵铿锵玫瑰在项目建设工地上尽情绽放。

工作中的李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李珂:退役军人书写芳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李珂1996年入伍,1999年从部队退役,在兰州市军休系统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2020年5月,她到兰州市烈士陵园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全面负责烈士陵园褒扬纪念工作。多年来,她用在部队锻造的优秀品格,在基层续写新的辉煌。

“从部队退役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与军人、退役军人相关的工作。”李珂对在烈士陵园工作的这两年感受很深。

2021年2月19日,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自发前来祭扫的团体、市民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

“当时恰好是大年初八,从那天开始,陵园的祭扫工作就一直没有停过,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要做好陵园的祭扫和接待工作,还要维修改造烈士纪念广场、浮雕墙、烈士墓等纪念设施,工作紧张而忙碌。李珂说,2021年,陵园累计接待市民、团体65.5万人次。

2021年3月,烈士陵园承担了为兰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保障的服务工作,开展了“百年甘肃革命英烈展”布展等多项活动。

2021年4月4日,央视清明节“永远记住你”直播活动举行,兰州市烈士陵园作为直播点之一,全面负责相关组织服务工作。

“当时陈红军烈士的父母、妻子带着孩子来到陵园,让孩子祭拜父亲时,所有人眼里都含着泪花。”李珂当时就在想,一定要做好烈士纪念褒扬工作,让烈士的家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铭记这份大爱。

2021年10月,兰州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李珂第一时间下沉到安宁区孔家崖街道辖区卡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先后去了8个卡点,下沉了28天。”其间,她还要到园区和家属院值班,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疫情结束。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下大雨,我们执勤的小区卡点条件有限,只能站在雨里坚持值守,雨水打在身上非常冷。但一心想到要尽心尽力做好防疫工作,践行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誓言,心里特别自豪。”李珂说。

李珂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继续为退役军人服务,为烈士服务,把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发扬光大,是自己立志要做的事。

“努力做好一件事,人生也值啦。”她笑着说。

龙虹为来访者做个案咨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龙虹:让心灵阳光明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干练的短发,利落的身影,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初见龙虹,给人一种阳光明媚、元气满满的感觉。

在社区“花开心理”工作室里,她是耐心倾听别人心事的心理咨询师;在非洲鼓课堂上,她是充满活力的音乐老师……她用音乐疗愈,用爱心接纳,引导无数人从困顿迷茫中豁然开朗。

57岁的龙虹曾是一名幼师,2020年于兰州市实验幼儿园退休。“1985年9月10日,是我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既是我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一天。” 回忆起自己的教学生涯,龙虹记忆犹新。

教坛耕耘36载,龙虹日复一日从事着她所热爱的幼教事业,细心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兰州市教学新秀、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龙虹还是一名高级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走进社会的第一站。作为一名幼师,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了解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谈及与心理学的渊源,龙虹说,既是兴趣所在,也是工作所需。

多年来,龙虹一直坚持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先后获得了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中级沙盘游戏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和高级绘画心理分析师等各类资格证。

2017年,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龙虹深入一线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抚平心理创伤,建立重新生活的勇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给群众带来焦虑情绪。龙虹联合兰州市城关区焦家湾东社区党委开设了甘肃省首个社区心理工作室——“花开心理”工作室,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群众开展了线上线下、分类分层的心理援助工作,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提高抗疫信心。

现在,龙虹每周三下午都会在社区“花开心理”工作室接待群众,开展心理援助志愿工作。她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心理援助方式,帮助居民缓解心理压力,疏导情绪。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开展了数百场家庭教育讲座,受众人群近5000人次。

80岁的抑郁症老人、高三的学生、婚姻中遇到问题的夫妻……面对每一位咨询者,龙虹都十分专注、认真倾听,引导和梳理咨询者的情绪和感受,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低谷、重新认识和悦纳自己,恢复积极的生活状态。

“我和咨询者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的交换,我会在对话中关注和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方会因为我的积极状态而受到鼓舞,我也会因为与他们的交流,反向发现自己治愈自己。”

“付出的同时,也是在收获。”这是龙虹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来访对象每一个细微的转变都是她心中最大的惊喜,都会带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王春媛教学生学习扎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春媛: 用爱传递向上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初春的一天,记者在陇原巧手馆翊申文化染缬工作室见到王春媛的时候,她正给一群小朋友教扎染。她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每个孩子手拿一条丝巾,神情专注。经过绘图扎花、染色、拆解、晾晒等一系列步骤,一块块花色各异的扎染丝巾制作完成。

“太美了!”“我以为扎染只能染蓝色,原来可以有好多种颜色在一起,好神奇呀。”看着手中的白丝巾变成一朵朵绚丽的“花”,孩子们惊呼声四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春媛看到舅妈进行扎染制作,她惊叹于每一件作品的独一无二,开始跟随舅妈学习扎染制作。“刚开始是想尝试一下,渐渐发现,扎染美的独特和奇妙,让我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7年,王春媛加入翊申文化服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团队一起致力于扎染的研究与创作、推广与传播。2019年,翊申文化服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漳县武阳镇董家庄村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带动周边留守妇女就业。我们向当地的妇女教授绣花、扎染等技能,希望她们用巧手将扎染等非遗传承起来,让生活更有滋味。“从建厂到现在,务工的留守妇女每年都在发生改变,她们的收入提高了,更自信了,也更爱学习了。”说到这些,王春媛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2021年,王春媛带着传统文化课《美的历程》走进兰州市第三中学,带领同学们认识和体验染缬。“我希望这样的体验,能够激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传承传统的手工艺术。”王春媛说。

2021年8月,王春媛应邀为“星星的孩子们”进行扎染教育培训。24名特殊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培训,成功完成了一份份手工扎染作品。王春媛说,她希望有机会为特殊儿童开展更全面的培训课程,加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社会技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王春媛还是甘肃方舟救援队队员。她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应急救护技能和知识培训,参与防疫消杀……

“爱心是一种力量,能够感染他人,让身边的一切变得美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这种向上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王春媛说。

忙碌的李霞。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李霞:暖人心的楼院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在兰州市西固区花园小区社区,有一位叫李霞的楼院长。提起她,社区邻里无不是交口称赞,向记者讲述她的“热心肠”故事。

李霞今年47岁。作为楼院长,她管理着花园小区8栋居民楼406户居民的大小琐事,还身兼社区综治员一职。

社区的工作琐碎而忙碌,不管谁家遇到麻烦,只要能帮上忙,李霞一定会伸出援手。在院子里遇见老人买菜回来,李霞会顺手帮忙拎东西,搀扶老人上楼。她常去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家,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照顾社区老人,照看楼院里的孩子也是常有的事。遇到谁家的孩子没人照顾,李霞就会主动做起“代理妈妈”,不仅给孩子们做饭,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点点滴滴的小事,使李霞深受大家喜爱,逐渐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

2020年的疫情突如其来,作为楼院长,李霞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在社区防控一线。发放出入卡、登记人员信息、帮助居民买菜送菜……李霞和同事在社区卡口整整奋战了几个月。“当时小区住户有确诊病例,但李霞还是坚持上门服务,即使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她也从来没有退缩过。”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很难想象,每天都以微笑示人、风风火火忙碌着的她,曾遭受过痛苦的病痛折磨。

2003年,李霞被检查出“溶血性贫血”,身体极度不适,只能放弃原先的工作治疗休养,巨额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李霞一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经过几年的治疗,李霞的身体逐渐康复。

这一场疾病,让李霞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她说。身体好一些后,李霞开始找事做。2011年,李霞开始进入社区工作。

“张大爷家的暖气不热”“某户抑郁症孩子的情绪有问题”……李霞始终将居民的需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我准备学习心理学知识,希望能帮助那些平日里受到情绪困扰的居民。”谈到未来,她向记者诉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李霞是个名副其实的热心肠,也是社区工作的一把能手,只要社区有需要,她都会随叫随到,能帮就帮。大家伙儿都很信任她!”这是身边人对李霞的评价。

“其实也没干啥,都是小事。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到身边的人,何乐而不为呢?”李霞笑着说。

身为人妻人母,李霞还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多年来她一直照顾年迈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和行为习惯,儿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2021年,李霞被兰州市西固区妇联评为区级“最美母亲”。

甘肃临洮水文站“娘子军”在户外工作的路上。图片由甘肃省水利厅提供

  她们,像春光一样灿烂

  ——走近甘肃临洮水文站“娘子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张金芳 熊雅丽

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她们,在紧急关头无惧风雨,勇往直前;她们,是测洪一线的水文“战士”——临洮水文站的“娘子军”。

临洮水文站位于临洮县洮阳镇北五里铺村,是洮河干流东峪沟的把口站,属于重要省级水文站,站上6名职工,均为女性。张燕是“90后”新手,桑鹏图、李梅芬、林彦娥、田军舞、张莉,都是在水文战线奋斗了20多年的老兵。

她们像春光一样,让这座水文站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闻“汛”而动 风雨逆行

李梅芬至今仍记得刚到水文站时的情景,“四周被野草包围,只有一条能行走农车的小路;吃菜吃面都要自己找自行车从县城驮。”当时的站房是土坯房,“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常有的事。

但是干活儿不含糊。林彦娥说,打桩、钉水尺、测流、测大断面……这类活儿没有自己拿不下的。

对她们而言,水文数据就是命根子,雨越急、洪水越大,数据越宝贵;越是情况危急,水文人越是要闻“汛”而动,风雨逆行。

林彦娥回忆,2006年7月的一天,半夜突发洪水。她们带着测验仪器,拎上含沙桶,抱着尽可能多的浮标,顶着倾盆大雨向断面出发了。

由于观测道路损毁,她们要从庄稼地里穿行,泥泞不堪,无法行走。雨水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只听到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她们相互搀扶,走一步滑两步。

当时,站长桑鹏图拿着一把铁锹,边走边挖小台阶,为大家开路。就这样,滑倒了,爬起来再走。等到测完大断面后,她们才稍做休息,忙碌了一天一夜。

在这次行动中,她们前后共施测流量21次,取单沙25次,完整地测到了十年一遇的洪水过程。

  一丝不苟 精准测报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桑鹏图说,只要坚守岗位一天,就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为了能够让上级决策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雨情水情信息,她们十年如一日坚持“拟、校、报”制度。资料整编中,她们一丝不苟,严格把关,逐日逐月对各项原始资料反复分析校对,每份资料至少都要经过三遍手。把每年的整编成果都做到了项目齐全、图表整洁、数字准确,达到规范标准。以争创报汛无差错作为长期的努力目标,创下了连续多年水文资料质量名列前茅、水情报汛质量连年无错报的佳绩。

她们和水文站互相陪伴,互相成长。

张莉说:“到今年我已经在水文站工作20年了,我见证了临洮水文的发展。测流方式改变了、整编手段先进了,从测验、整编、水质监测、水情服务以及水资源利用等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现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现在越来越有干劲!”

  以站为家 全情奉献

她们长年累月以站为家,舍小家、顾大家,用心关爱着这个集体,呵护着这个团队,忘我奋战在防汛测报一线。

晚上观测时,天黑路险,她们结伴而行,同去同归。临洮站平时都是涉水测流,因为都是女同志,流速大时,人在水里站不住,她们手拉手轮流替换,认真施测,确保每一组水情数据准确无误,出色完成测流任务。

她们发扬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相互帮助,攻坚克难,完整准确地监测每一次洪水过程,力争做到测次布置合理,资料完整可靠。

看着前辈们走过的路,张燕感慨道:“来到这里,才发现水文数据的准确性关乎着老百姓的安危。我要苦练专业技能,凡经手数据一定要做到精确无误,要把水文人的责任和担当、坚守和奉献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