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她“撑起”孤寡独居老人的“爱心窝巢”
身残爱浓的李春华。
“李春华我认识,我去车棚取车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她在那儿给车充电”“她很有爱心,挺热心的,经常帮助楼上的老人”……说起李春华,兰州市安宁区中海凯旋门18号楼的居民没有人不知道。短发、戴着眼镜、个头不高的她拄着拐杖,时常出现在小区孤寡独居老人家中,关心他们的身体、精神状况,询问生活需求。有时,也会在院子里和老人们一起聊天。
从2016年搬到中海凯旋门,李春华已经在这里住了6年。6年间,她热心关爱小区居民,积极帮助与支持社区的工作,成了银滩路社区的居民代表、“社工委”委员和社区“爱心窝巢”的发起人。
“爱心窝巢”将爱心源源不断传递
李春华居住的18号楼属于公租房,有300多户人,多数是孤寡独居老人和像她一样的残障人士。2016年搬来后,李春华凭着善于帮助人的热情,很快就和大家熟识。哪家老人是一个人,谁家老人身体不好,她都知晓。
“我小时候因为患病,在7岁那年一条腿就不能走路了。”6月9日,在李春华的家中,她对记者说。
今年56岁的李春华已经用了将近50年的拐,这也曾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和不便。但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打击她的信心,反而使她变得更加坚强和富有爱心。除了平日里经常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作为“社工委”委员的她还起了个“爱心窝巢”的名字,倡导大家加入进来,共同去帮助楼院里有需要的老人。
“‘爱心窝巢’最初只有两三个人,但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个人了,都是自愿加入的。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希望爱心和温暖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李春华说。
通过“爱心窝巢”,李春华帮助了不少孤寡独居的老人。她经常会去这些老人的家里,看看老人们缺什么、身体怎么样,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为他们送去生活慰问品。有时候做了饺子、面条也会给老人们送去。
“这几年我和大家一起送走了六七个老人,”李春华说,“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所以平时我们也都比较关注,在他们去世后大家就凑钱给他们买寿衣、擦洗身体,叫来殡仪车送走。”
在帮助老人们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李春华格外印象深刻。
“楼里有一位老奶奶,姓苟,也是一个人住,我进出院子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她在晒太阳。但是今年2月份的时候,有好几天都不见她的身影。我和‘爱心窝巢’的其他人一起赶紧去她家看是怎么回事,原来她已经病得连拖鞋都穿不上了。我们又赶忙打了120把她送到医院,找到她的家里人。现在她已经康复了,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她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我们要做一朵向日葵,哪里有光就要面向哪里”
“我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再加上有病,就没有上学。但是因为对文化的喜爱和渴望,就开始自学。”
李春华说,她不仅喜欢写诗,平时写一些日记,也喜欢看书、画画,虽然笔触比较笨拙,但是丰富和充实了她的生活。在李春华手记本中夹着几幅她的彩铅画,是她在疫情期间画的抗疫医护人员,虽然色调很简单,但也体现出了她对抗疫人员的敬意。
“我画画也是自学的,没什么基础。社区也很支持我的这些爱好,这几天还给了我一些宣纸和毛笔,我打算再学学毛笔字。”
李春华对生活的热爱和阳光自信的态度不仅充实着自己,也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人。她有时间的时候,会参加安宁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一些手工、文艺活动。而她除了自己去,也会动员自己的残障朋友一起去。
“我经常对他们说,我们要做一朵向日葵,哪里有光就要面向哪里。”李春华说,“对于我们残障群体来说,生活本就不易,可我们不能失去信心,而是要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李春华说,因为她总是充满精气神,又经常戴着头盔来回穿梭,大家都笑着说她是“奥特曼”。而在李春华的影响下,她的朋友们也开始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各种活动,只要有她在,活动现场总能响起欢乐的笑声。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沙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