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道通造化润无声
——张光义先生书画作品赏析
□ 华 茗
两年前在一个活动上认识了张光义先生。后来在省上举办的几次重要的书画展上,都有张光义先生的不同类型书画作品展出,仔细品读赏析,感受到张光义钟情于自然的质朴纯真气息;后来到张光义工作室拜访先生,赏读张先生的书画精品力作,感受到了张光义以笔墨丹青表达对自然宇宙的观察和交流, 其花鸟用笔干净、清爽,墨色浓淡相宜,构图合理有趣!和张先生做了一些交流后,深感先生情寄丹青、意托黑白、运虚入实、离形去知、巧中见拙的书画情趣,尽心游艺,至乐在兹,格物致知的怡然境界。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张先生在观察现实生活的当下,以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传统文人写意以“不似之似”“离形得神”为宗。借笔墨以“吐胸中块磊”,而依然钟情于对自然对象、生命情态的精心描绘。张先生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的花鸟虫鱼、蟹蛙兰竹,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他研读领悟明清花鸟画的精要,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一幅画的内容是好的,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要画得引人生情而欢喜,画家要先自动情欢喜。
他把花鸟画作为情感投入和精神追求的希冀,将自己的修养学识、志趣、理想注入作品之中,形成了笔墨高古、清新苍润的格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力。其作品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
张先生是我敬仰的长者,为人坦荡真诚,具有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之风;亦出尘脱俗,具有大道无为的艺术境界。 张先生近五十余年的学书绘画经历,对中国画中线的理解和应用深有体证。张先生志于道,游于艺。正如画家溥心畲曾说:“作为一个画家,修养第一,书法第二,绘画第三。”意思是一个画家的修养境界和他的功力是艺术生命的底蕴。“道艺一体”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人一向认为艺术的境界与光辉来自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同时,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书境通于画境,写书法可以培养画家的功力。中国画的线,不只是一条轮廓线,它是讲精神内涵的,是一种精神的诉求,相对于西洋绘画的线则更丰富,是精神内涵的丰富。尽管历朝历代众多的绘画大家们对线都有他们各自的理解、认识和表述。但是,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内涵、有境界。
宇宙万物,阴阳化生。张先生秉承了中国书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即对外要向大宇宙学习阴阳合和之理,对内要反观内心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同频的条件。大宇宙为阳,小宇宙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即天人合一,大小宇宙同频共振,绘画生矣。《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切生命的运动,都是由气的变化运动引起的。绘画美学所谓的“气”,是指人体生命力向所画物象的精神投射,故古代美学常以“活泼泼”形容作品“气”之旺盛。有气无韵则粗野,有韵无气则柔弱,气韵兼举而境界生焉。气韵托形而存,依象而生,气韵是物象的主宰,物象是气韵的形质。主体生理的生命力,融注和升华为人的心声,才是艺术性的气韵。气韵为体,物象为用,此为中国画美学的不二法门。笔墨兼备,阴阳化生,阴阳周流之气而生节奏、化韵律,宇宙之时令、物候、人情、世相都气化为生机郁勃的生命感悟。性灵是无形的“空”之“虚”相,却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有”之“实”相,虽是一种虚化的人文形态,却带着人的生命气息,是画作气韵生成的道脉。
至此,深感张先生对书画创作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严谨治学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画作总是用情趣打动人心,他画得引人生情,善于体现自然界中不大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机趣,从而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生趣的景象。愿张先生今后创作出更多能传世而滋养心灵的好作品,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远,艺道同心,如江河之不废,日月之永昭。
艺术简历
张光义,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兰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
媒体评价其作品:“画风老辣成熟,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明快淡雅,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境界天成,充满福瑞祥和之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创意与情怀。”
《鉴藏》、《世界知识画报》、《甘肃文史》、《甘肃美术》、《西部书画艺术报》、新华网、书画名家网和央视书画频道等媒体对其书画创作有专题报道。作品曾在国家画院、李可染画院、甘肃省博物馆、西安亮宝楼艺术博物馆、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和全国多省市及俄罗斯、泰国、匈牙利等国展出,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