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在工作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入党22年,从事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40多年,我始终不忘初心,不敢稍有懈怠!”
6月30日,甘肃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现场,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作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发言。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40多年里,吴健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敦煌研究院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快速发展的成长历程。敦煌研究院薪火相传,几代人用“匠心”守护文化遗产,以初心传承“莫高精神”,“我作为其中一分子,深感荣幸、倍感光荣。”
吴健说,上世纪90年代,樊锦诗先生提出建设“数字敦煌”。那时候,胶片相机都是“奢侈品”,电脑还是“新鲜事物”,“数字敦煌”更是一件颇为“洋气”的工作。
作为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吴健起初毫无经验,不知从何做起。“但我常常想,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没有理由不担当,没有理由不奋斗!”
一旦认定这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吴健便下定决心,带领团队与各种难题和质疑“较真碰硬”。
实现文物数字化困难重重,谈何容易。采集一个洞窟数据,往往需要耗费数月时间、拍摄上万张照片。为了选好角度、拍好照片,爬天跪地是工作常态,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正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和努力,吴健和他的队友完成了5万余张历史影像的信息化存储、200多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160多个洞窟的壁画图像拼接、140多个洞窟的空间结构和45身彩塑以及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最终,“数字敦煌”中英文资源库成功上线,30个整窟高清图像实现了全球共享。吴健的个人作品——组图《西风东渐 佛影重现》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数字敦煌”不仅造就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敦煌石窟档案,而且在高质量推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展示、弘扬、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敦煌石窟数字化技术已推广至全国7省14处文化遗产地,并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丰富多元的敦煌文化主题展览持续惊艳亮相世界,一次次劲刮“敦煌风”,一次次掀起“敦煌热”!
“保护好敦煌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我个人的光荣。”吴健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吴健表示,将再接再厉,发挥所长,努力当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以实际行动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真正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