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在平凡中彰显伟大
周琪
戏剧创作中,现代戏不好写,特别是书写当代英雄模范的戏更难写。在话剧《八步沙》的创作过程中,编剧杨晓文和我自始至终保持着这样一种执念:《八步沙》的创作要扣住时代的脉搏,反映人民的心声,要能鼓舞人奋发向上。也就是说,在创作导向上自始至终把握人民性、时代性。
话剧《八步沙》的创作必须要求新、破局、突围,才能取得编剧上的成功,才能交出一份演员爱演、观众爱看、业界满意的答卷。作为编剧,我们有一个清醒的意识,真实感人的故事是创作的核心。从编剧角度而言,真实和感人这两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感人来源于鲜活的生活。我们从创作之初就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来到腾格里沙漠之中,与人物原型同吃同住,向当地人求真经、访故事。
采风前的“立主脑”确定了话剧《八步沙》的正确定位。2019年下半年,我们接到创作任务后,确定突出时代大背景,挖掘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精神内涵,以厚重、大气、感人、精彩编剧原则,制定创作体验和采访计划。我们认为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故事是一部西部人民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甘肃当代社会的发展史。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话剧《八步沙》的艺术灵魂。2020年1月,我们前往古浪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体验生活和采访工作,先后采访了以八步沙“六老汉”为核心的三代治沙人的先进事迹,请教14位甘肃林业的不同时代的管理者、国有林场职工和林业技术人员,与八步沙林场现有人员同住同吃同劳动,采访记录达9万多字。在收集梳理《凉镇志》《武威县志》《甘肃林业志》及与八步沙相关的44种资料时,我们更加明确剧目的定位。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讲好平凡故事,坚守人民立场,用真情书写,朴素真实描绘,歌唱平凡中的伟大,凸显人民性,是我们创作话剧《八步沙》的主要思路。剧作内容坚持“真善美”的标准,坚持平民化的创作理念。人物塑造杜绝人为拔高和粉饰,避免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描写真实可信、感人的人民形象,塑造可亲可敬的生活化的优秀党员。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在党的政策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
话剧《八步沙》之所以能够得到肯定与认可,其关键在于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剧本通过七场戏十个时空设计,剧情紧密围绕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的治沙经历,通过陆老汉、许书记、刘大志等治沙英雄的真实写照,描写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感人故事,弘扬当代愚公、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中国农民从求温饱到谋幸福,直至树立生态观念的成长历程。
戏剧是高层次的舞台艺术,而话剧更是戏剧语言艺术的王冠,语言是话剧的灵魂。话剧的创作手法不同于戏曲创作中重冲突、重技巧的创作方法。话剧主要通过语言的力度、情感推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精神的塑造。《八步沙》第一场中陆沙娃的妻子因为饥荒去爬火车讨饭的情节,是编剧从林场一个做饭的老人口中淘出来的真实故事。没有这一真实的历史存在,我们很难想象八步沙人如何从求生到求存、从求存到求变这一生态观念的转变。孩子一句“你一个七尺的大男人家,养不起老婆娃娃,自己蹲在屋里让老婆出去要饭吃,你,你不羞吗?”更让我们认识到沙进人退,不能再退的紧迫感。正是这一细节的铺垫,当陆沙娃拿着林场分红的6000元钱,志得意满地交给妻子,真正在老婆孩子面前做了一回男人的戏才有了强烈的共鸣和刻骨铭心的触动。然而这一切的转变折射出来的是改革开放的变化,是甘肃发展的变化。正如陆沙娃所说:“这几年,幸亏有了好政策。我们几个尕老汉聚在一起种树治沙护林,干多少拿多少,干得多拿得多,一年下来能拿回这么多钱,我苦啥?我每天巡林子都唱歌着呢。我陆沙娃老了老了才真正做了一回养家的男人!”养家的男人,这句过去存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普通话语体现的是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步沙“六老汉”,是6个敢于战天斗地的朴朴实实的农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甘肃这块热土的历史印记,他们“当代愚公”的奋斗精神更是甘肃人的脊梁所在。写八步沙是一次幸运,写“六老汉”是一种洗礼,写“当代愚公精神”更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伟大时代的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