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玉门关年”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孙 宏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距市区直线距离70公里,即今小方盘城遗址,是汉长城西端起点,丝绸之路东段的终点、中段的起点。因古代西域玉石经此输入,故名。玉门关是汉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开玉门,通西域”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历史,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还是文学,都有玉门关浓墨重彩的印记。在典籍《资治通鉴》中,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是西汉历史上的“玉门关年”。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记载了这一年西域发生的四件大事,每一件都与玉门关紧密相关。
原文:春,贰师将军来至京师。贰师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军还,入马千余匹。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薄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亲楼兰。
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后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婵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侍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婵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资治通鉴卷·汉记十三》
第一件大事:在春风吹度玉门关的时节,李广利率领征讨大宛大军得胜入关。
《资治通鉴卷·汉记十三》记载了汉朝两伐大宛的原因: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从西域归来的汉使向汉武帝报告:“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汉武帝一生喜欢良马,特别是大宛马,即“汗血宝马”,便派壮士车令一行“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宛贵人商议后,认为汉朝离大宛很远,来大宛的路上,中间有难走的罗布泊,北面有匈奴,南面没有水草,况且汉使来大宛的路上已经“死者过半”,大宛马是宝马,坚决不卖。之后,“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交易不成,争执本来到此可以结束,但宛贵人认为:“汉使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城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这就是李广利伐大宛的原因。
这个时期,汉武帝正宠幸李夫人,为给李家人封侯,拜李夫人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西出玉门关伐大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可惜,李广利不是当年的卫青、霍去病,讨伐征战很不顺利,军队到郁城师时,“士才有数千,皆饥罢”,无法再战,只能东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以失败告终,但也在敦煌留下了许多故事,至今流传。
汉武帝认为,一个小小的大宛国拿不下来,则大夏等西域大国会慢慢轻视汉朝。得不到大宛国的良马,乌孙、轮台等也会为难汉使,被外国人笑话!于是当庭处理了反对伐大宛的大臣邓光等。之后,第二次伐大宛,“赦囚徒盗寇,发恶少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
2000多年前,玉门关下,金戈铁马,车辚辚,马啸啸,大军出关征西,何等的威武雄壮。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汉武帝派李陵率500人出玉门关在罗布泊迎接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汉朝六万军队损失也很大,据《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得胜凯旋的同时,还带着西域各国来长安为质的王子及随从僮仆,还有大宛国奉送的汗血宝马。可以想象:丝路古道,碧天黄沙,战旗猎猎,人声鼎沸,蔚为壮观。李广利、李陵率大军入关,洋溢着胜利喜悦的大汉将士,兵戈在手,铠甲闪亮。随行的西域各国王子僮仆,夹杂在队伍中间。匹汗血宝马仰首阔步,随着大汉军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迎着太阳,向东前行,勾画出一幅得胜入关队伍的壮美画卷。
到长安后,将士都得到了汉武帝的封赏,带回的大宛汗血宝马汉武帝赐名“天马”,乌孙马赐名“极西马”。
第二件大事:李广利西征大宛时,西北方的匈奴和楼兰国王一直暗中来往,眼见出关的汉朝军队阵容强大,不敢正面交锋,但袭扰劫掠的小动作不断。大军回撤关内后,驻守玉门关的汉军正任文在玉门关外带兵沿疏勒河巡守侦瞭时,捕获了楼兰国探子。经审讯得知:
在汉朝军队撤回玉门关后,匈奴准备和楼兰国联手劫杀汉使,断绝西域道路!
任文奏报朝廷后,汉武帝下令任文带兵出关捉捕楼兰国王,送长安对质责罚。任文是历史典籍中驻守玉门关唯一留下姓名的汉朝军官。就在前一年,任文曾率军千里奔袭酒泉、张掖,救回被匈奴掠去的数千百姓。《汉书》中两次提及,虽略略数笔,可知任文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这次三百里之外捕捉楼兰国王也是毫无悬念的。
楼兰国王在长安受审时却狡辩道: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立无以自安,我愿带楼兰全体臣民迁居大汉。
汉武帝只能认可楼兰国王所言,礼送回国,不加责罚。同时,派特使驻楼兰国,专门应对匈奴使者。
第三件大事:汉武帝下令,从玉门关以西到盐泽(罗布泊)修建烽燧,保障西域道路畅通。沿着疏勒河,在茫茫丝路古道,第一次有汉朝戍卒施工建设烽燧亭障。同时,在轮台、渠犁各置数百名士卒,屯田戍边。设置任命使者、校尉统一指挥,长驻西域,保障和西域各国往来交流。从玉门关西出,开启了西域屯田戍边的历史,为汉朝大规模开发经营西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第四件大事:李广利从大宛国撤军后,大宛国公卿贵族认为是李广利信新立的昧蔡谄媚阿谀,才引发大宛国战事。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昧蔡。立毋寡昆弟婵封为宛王,并派使者送婵封儿子入长安为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朝廷只能认可既成的事实。婵封也与汉廷约定每年进贡两匹汗血宝马。从此,玉门关每年都要迎接从大宛送来的两匹天马。
汗血宝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出产地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史记》记载的大宛国位置略有出入。大宛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汗血宝马在土库曼斯坦延续生存至今。汗血宝马因四肢修长、皮薄毛细、线条流畅优美、步伐轻盈、速度快、力量大、耐力强而闻名于世,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该国国徽上就有它的身影。全世界目前共有3000余匹,而且不买卖,只赠送给最尊贵的朋友。
1990年,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的汉简也记载了汗血宝马的故事: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司使户籍民迎天马敦煌郡,为驾一乘传,载奴一人。御史大夫广明,下右扶凤,以次为驾,当舍如舍,如律令。(摘自胡平生《敦煌悬泉置汉简释粹》)
这枚汉简记载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敦煌民众迎天马的故事,说明汉朝与大宛国“岁献天马二匹”的约定,20多年后继续在执行,而且朝廷相当重视,每次都要派官员到敦煌迎取。
另外,《资治通鉴卷·晋纪二十六》也记载了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有关汗血宝马的故事:冬,十月,大宛献汗血宝马。秦王坚曰:“吾尝慕汉文帝之为人,用千里马何为!”命群臣作止马之诗而反之。
通过历史典籍中的记述,我们深刻感受到“玉门关”这三个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茫茫沙海,孤城耸立,玉门关始终气魄非凡。
(作者单位:敦煌市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