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校园文学】书房的骨骼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9-13 11:47:50

阿天

书房于读书人而言,能让他们充满安全感,就如毛姆的书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更多的时候,阅读就像一把尺子,不断调整着我们与这个时代的误差。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羊倌诗人老王。老王本名王学军,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宁夏中部,11岁进入羊群并在羊群中长大,牧羊15年。2014年春天开始学习写作,34岁获得第七届新月文学奖散文奖。他也是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第27届学员。羊群和书本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名词,在他身上奇迹般地连接在了一起,并在他日后的岁月中焕发出迷人而可贵的气质。

熟悉的人都叫王学军“老王”。和老王的第一次见面是同去参加一位诗人朋友诗集发布会的途中,他海量的阅读和独特的知识体系,使你很难将他与“放羊娃”的身份联系起来。

听草木声,看百家书,以天地为书房,以羊群为伴侣,在困顿的生活中建构着自己的书房和语言,这是一种独有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超然的阅读美学。他把他们那个小地方周边能借到的书,通过各种方式看了一遍。后来有了手机和网络,一些好心的网友还会给他寄一些书,他自己也省吃俭用不断地买书,他经手的书差不多都会读两三遍。在读书前他会把手洗干净,读完了就把书放在自己的小书架上。其实,他更多是在放羊时读书,每次到山坡上把羊安顿好之后,他就把用布袋包好的书打开,进入自己的阅读之旅。

十几年如一日,老王说他放羊那些年见过的人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每天看见的都是漫山的羊群和无边的草地,但他在不同的书本中经历着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

虽然他没有专门的书房,但书房的意义一直在他心里。

老王始终初心不移,一个人在山坡上翻读着几经转手的书本,看羊群咀嚼嫩草,云朵飘散奔腾,阅读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相信也许有一天,他会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走出去,让外面的世界听到他的书写和声音,也许不会,但他已然自足。他手捧书籍,带领着羊群,成为这荒野之中真正的“骑士”。

陈思和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说:“人依靠理性和美好的感情,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信。”老王就是用一本本书,在漫长的岁月中,建构着自己书房的“骨骼”,维护着一个读书人内心的尊严。老王要书写和他一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日夜劳动的人们,尽管这是一程任重道远的征途,但就像这些年无边的草地和沉默的羊群赋予他的一样,他要在书本中汲取力量,建构属于自己书房的“骨骼”,来完成这种书写和诉说。

书房作为一个空间,承载着每一个读书人轻盈且真诚的梦想。无论是在城市漂泊,用一本本书填充精神堡垒的努力生活的人们,还是在沉默的草地上,用阅读满足阅读的“放羊娃”,他们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构建着属于自己的“书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