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校园文学】蒲扇下的清凉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9-13 11:47:51

乔加林

一把蒲扇,摇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酷暑,也摇过了一段段蒲扇里度过的温情岁月。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村,大多还没有通上电,在炎热的夏天里,蒲扇是人们最好的防暑降温工具。

蒲扇的名称大概源于用它的材质蒲草、麦秸或者芭蕉叶。它不光轻巧灵便,防暑降温,还能遮阴挡阳,驱赶蚊虫,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

那时候,每到夏季,村民们几乎人手一把蒲扇,整个伏天走到哪儿,总拿它驱蚊纳凉。夜幕低垂,星光满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总会聚到村口、桥头、渠埂乘凉。在风口处,人们有的躺在地上,有的蹲着,或坐着板凳、马扎;有的在家门口放上凳椅,搁起门板;也有的把芦席铺在地上,供幼小的孩子或坐或躺。

夜晚乘凉,每家每户几乎倾巢出动,男女老少,谈天,说地,聊聊东家长,扯扯西家短,笑声时起。大一些的孩子纳凉时就不怎么依偎在大人身旁,大都喜欢自己玩斗鸡、捉迷藏、打花牌……小点的孩子最自由、最不安分的一帮,玩了一个白天还没玩够,这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嬉闹。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分外明亮,天河、牛郎织女星、北斗勺星等能分辨得清清楚楚。随着蒲扇的摇动有人开始讲三国、杨家将了,人们听得很专心,偶尔夹杂打蚊子的噼啪声、小孩的哭闹声和说笑声,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乡下消夏图。纳凉,大人们收获的不仅是凉爽,还有聊家常,邻里关系就在彼此的沟通、理解中加深;小孩子们收获的是玩耍、朋友,还有故事。我小时候纳凉时听的《宝莲灯》《聊斋》和《神笔马良》等故事,至今不忘。

记忆里,母亲的蒲扇永远摇在我们的身上。晚饭后,我们姐弟仨躺在堂屋地上的凉席上睡觉,母亲总会搬一把马扎,坐在我们身旁,不紧不慢地摇动蒲扇。凉风不大不小,细腻均匀,清爽怡人。我们惬意地享受着这份幸福,甜甜地睡去。

每当夏天迈着火热的脚步奔来时,母亲就会把所有夏天用的器物找出来,洗刷后放在太阳下暴晒,这当然也包括一把把蒲扇。洗刷后,有边角破损的,母亲就会用布包住边角,一针一针缝好。修补好的蒲扇握在手里,舒适又亲切,摇一摇,凉风徐来,浑身的燥热就会随风而逝。

新买回家的蒲扇,凑上去闻闻,都有一股类似麦秸秆的味道,母亲通常会用一条长长的黑布条沿蒲扇边用针线缝好,尽管显得沉笨些,但结实耐用多了。然后,再往扇柄上用细绳子拴好,在不用的时候就可以挂在墙上了。

母亲蒲扇的清凉,永远落在我们身上,那年夏夜,我也为母亲摇过蒲扇。母亲下地回来,满头大汗,疲惫地坐在凳子上。我跑到厨房用葫芦瓢从水缸里舀水端给母亲后,拿起蒲扇,站在母亲身后摇了起来。母亲转过头,脸上开满灿烂的花朵。“知道心疼妈妈了。”母亲兴奋地说。我心里一颤,一下子自豪起来,蒲扇摇得更有劲了。从此,我学会了给母亲摇蒲扇,人也变得勤快了起来,吃过饭抢着收拾碗筷,扫地……我能从母亲的眼神里看出母亲打心眼里高兴。母亲高兴,我自己就更高兴了。后来慢慢懂得,一个人真正地长大或者说懂事,是从知道体贴父母、心疼父母开始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