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校园文学】童年的圆月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9-13 11:47:51

蔡永平

记忆的屏幕上,童年的圆月格外的大,格外的亮。

季节的脚步迈向仲秋,满山满沟的麦浪汹涌喧嚣,父母披星戴月抢割庄稼,我们掰指头数日子,眼巴巴地翘望中秋节到来。

中秋节是刚娶进门的新媳妇,扭捏着姗姗而来。学校放假了,生产队放假了。天蒙蒙亮,爹娘忙活起来,院子里爹抡起斧头,“噼啪”,一根根碗口粗的松木应声劈开,堆满了一地。厨房里,娘端出前一日调和的酵头子,从面柜里取来新麦面,弓腰伏在案板前,一下一下将麦面同酵头子揉匀,拿一个大盆将面扣起来。等半小时后,面发了,娘又接面,这样反复接几茬面,面团大起来,占据了大半个案板。娘喘着气,擦拭满脸的汗,笑眯眯地看如小山似的面团。

脆生生的笑声传来,邻家的媳妇们叽叽喳喳拥进门。她们绾起衣袖,露出如藕般的手臂,风风火火地干起来。她们把面擀成直径约60公分的薄饼,抹上清油,撒上香料,香料有红曲、绿香豆、姜黄、胡麻等。薄饼一层层摞起来,有十多层,色泽艳丽,上面用一张大面饼裹起来,厚近20公分。媳妇们手底下忙活,嘴上也不闲着,说笑嬉闹,厨房里闹哄哄、乐融融。

我和哥蹲在炉灶下,往灶膛里添木柴,红彤彤的火焰舔着锅底,水“咕嘟嘟”翻滚,像撒欢的牛犊。水汽弥漫中,两个年轻媳妇抬起装月饼的大蒸笼,放到炉灶上。“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轱辘大……”我们拍手高唱,惊得院中的鸡“咯咯”叫着,飞上墙头。娘叮嘱我们操心烧锅,她随媳妇们去帮另一家。

我们认真地烧两小时锅,月饼出笼。蒸熟的月饼又厚又大,像小汽车的车轱辘,散发着浓郁的麦香味。母亲用小茶杯在月饼上摁几个圆圆的月亮,用芨芨棍扎的“点朵子”蘸上染料,在月饼上点满星星,凉州地方特有的中秋大月饼就做好了。

爹笑呵呵地从生产队部回来,他一手拎两斤牛肉,一手拎三斤果子和一个大西瓜。我闹着要吃瓜,爹抚摸我的头:“这瓜要敬月亮婆婆,爹给你捏面人。”我放下瓜,噘嘴点头。

爹从面团上揪下一块面,满是老茧的双手上下翻飞,揉捏压翘,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人儿、小鸟儿、小猪儿,昂首挺胸站在案板上。娘小心地捧起,放进蒸笼。这些小玩意儿蒸熟晾干,我舍不得吃,上学带上它们,向伙伴们炫耀,眼热死他们。

月亮像大月饼,悬挂在深蓝的天幕上,稀疏的星星调皮地闪动眼睛,群山披上一层轻纱。我们催爹娘赶快拜月,娘捧起西瓜用切刀剜瓜牙,双手挤压西瓜,裂开来,瓜牙匀称整齐。我小指头点着数瓜牙:“娘,二十八。”

爹在院子里摆上桌子,献上大月饼、瓜果。娘洗净手脸,双手捧起三炷香,对着圆月三叩九拜,嘴里嗫嗫低语。

袅袅飘升的香与月色融在一起,我看到月亮婆婆颔首微笑。清亮的月光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牛肉烩菜、月饼和瓜果。我们大口咀嚼,脑门渗汗,香气“咕嘟嘟”传到五脏六腑,舒坦每个毛孔。我们撑得直不起腰来,揉着肚子直喊:“香死了,撑死了……”爹娘嗔怪地笑骂:“一群不知饥饱的猪佬佬!”

月亮升高,村道上传来孩子们的吵闹声,哥哥飞也似的蹿出去,去看电影《小兵张嘎》。我躺卧在娘怀中,听娘讲月亮婆婆的故事,仰望圆月,我似乎看到了月宫中高高的桂树,翩翩起舞的嫦娥,机灵俊俏的玉兔……

读书求学,工作结婚,我离开了深山,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每年中秋,乡下的娘都托人捎来自家的大月饼,大口咀嚼这软软的月饼,我吃到了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味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