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
礼县:让秦文化成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祁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王占东 刘 健 陈 多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 静
文物承载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市礼县紧紧抓住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主线,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奋力开创新时代文物工作新局面。
在距礼县县城东北2.5公里的城关镇四角山梁上,是正在进行的礼县四角坪遗址考古现场。凭高远望、环顾四野,只见山环水绕,群山峥嵘,礼县大地尽收眼底。
近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来到这里时,正赶上当地的一件大喜事:
“开工!”四角坪遗址发掘项目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红伟一声令下,礼县四角坪遗址2022年发掘工作正式动工。
据侯红伟介绍,这处遗址共2.8万平方米,经考古证实,该遗址是秦统一六国后,为秦始皇西巡重回祖庭之地修建的重要场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秦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基址群。该遗址东约5公里处是大堡子山秦公陵区,西约4.5公里处是汉代的祭天场所,该遗址的发掘,将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展现礼县秦文化的一条重要长廊。
礼县文物局局长独小川介绍,礼县四角坪遗址发现后,礼县文物局及时上报礼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0月,甘肃省文物局在礼县组织召开了由国内多家考古和文博单位及高校专家学者参加的四角坪遗址学术研讨和咨询会议,对该遗址年代、性质、主要价值和工作计划形成初步意见和建议。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又就四角坪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了调研。
依据考古成果,礼县积极做好该文保单位的晋级申报、文物保护规划与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在维护遗址本体原始性、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做好相关“文物活化”工作,在全面彰显该遗址历史、文化、审美、科技价值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该遗址在礼县县域经济发展和文物大县建设中的时代价值,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助推乡村振兴。
四角坪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利用,是礼县近年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独小川介绍,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中游流域。商周时,这里称西垂,是秦国的发祥地。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春秋初期秦公陵墓的抢救性发掘与研究,确证今礼县东北部西汉水上游地区即是《史记》记载的从商末至春秋初期约400年间秦人的先世嬴姓部族与早期秦国的活动中心——西垂(西犬丘)之地,也是秦第一都邑和第一陵区所在地。
依据2004年以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的考古成果,礼县境内有丰富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周秦文化和寺洼文化等遗址与遗存。同时,发现了早期秦人的三大活动中心:雷神庙—石沟坪遗址区、大堡子山—赵坪遗址区、六八图—费家庄遗址区。目前全县有近200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石沟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十年来,礼县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扎实推进各项文物保护工作。累计公布了6批5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和121处一般文物点的文物安全责任主体单位及责任人,修建文保单位保护标志碑69块,复查划定67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礼县近年来实施了大堡子山秦公陵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成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完成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安防系统提升改造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作。
同时,成立了西汉水上游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开展西汉水上游二期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工作。支持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等学术社团、地方学者开展文物资源、地域历史文化和文旅融合等学术研究。组织文物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宣传活动,组织拍摄了《寻秦》《帝国的黎明》等纪录片,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目前,礼县正在组织专家扎实调研并科学编制四角坪遗址保护利用方案和相关规划,申报了相关文物保护管理项目。积极申报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相关文保项目,擦亮秦文化色彩,使之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