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在兰大一分部,家属区的高层环抱着一幢名为“和协”的白色小楼,朴素宁静,少有喧嚣。走上前瞧去,发现门口挂着“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培育基地”)的牌子。
“我这13年,总的来说,就是回答了总书记做没做成‘文化戍边人’这样一个问题。”
眼前,着一身素白颜色、淡绿相间旗袍的,就是这一研究培育基地的创始人徐黎丽教授。她同时也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徐黎丽取来展架上那张13年前的照片,光影无声留岁月,它定格下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与兰大民族学教师们交谈的时刻。照片中,当时刚从南疆做完调研的徐黎丽站在习近平的身旁。
那次交谈,寥寥数句,却字字铿锵。十多年后,徐黎丽仍旧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我当时向习近平同志承诺,将不辱使命,做文化戍边人。”徐黎丽回忆道。
那次见面之时,正逢徐黎丽本人的一个学术转型期。1997年兰大民族学博士毕业之后的十年时间,她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专题研究。
徐黎丽说:“因为西北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当时很多研究都要到边疆上去做,渐渐地我的研究视角开始从专题研究转向边疆区域研究。”
“我们究竟做没做成文化戍边人这个问题,13年后的今天,我想我能给总书记一个特别好的回答了。”徐黎丽说。
徐黎丽口中的回答,不只是写在论文里、落在笔头上。在这个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设立、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基地里,文化戍边的工作随处可见。
如果想快速了解徐黎丽课题组的工作,边境口岸沙盘是不二的选择。
徐黎丽起身打开了身侧的边境口岸沙盘,起伏错落的中国地形图上,点点红色的光亮,代表着中国陆地边境99个口岸。
“99个口岸,中国的陆地边境2.2万公里,我们的课题组全部走遍了。”徐黎丽说。
走,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扎实的田野调查。徐黎丽课题组将边疆的调研成果“画”在地图上、编成数据库、写在文章里。
边境口岸沙盘上的蓝色与黄色灯带,就是徐黎丽提出的“通道地带理论”的生动展现。“‘通道地带理论’认为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在中国的通道地带。作为中国边疆安全研究的学者,我们构建起了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表达。”徐黎丽说。
临夏回族小伙在做牛肉面、新疆维吾尔族的姑娘在跳舞,西藏戍边的军人在与亲人告别……挂在墙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意图》,通过一个个卡通形象展示了全国不同地域、民族、职业的人物的群体风貌。
《中国陆地边疆口岸行》书写边疆地区风土人情,《民族交流交融交往实录》讲好民族团结的一个个故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边境口岸志》今年预计出版发行……徐黎丽介绍:“我们不只写文章,还文理结合,研发了边境口岸信息溯源查询系统和边境地理位置信息查新系统,之后学者们做研究都可以使用兰州大学提供的一手资料。”
研究培育基地,除了有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外,还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演示室和丝路文化交流史资料中心展示平台,每周四下午是对外开放的时间。
走进基地,你会发现在鳞次栉比的实物展架旁边,基地师生正在研习、办公。“这个研究培育基地既是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同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些实物、故事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徐黎丽说。
徐黎丽说,2009年习近平同志来兰州大学时指出,希望我们能多出边疆安全与稳定的研究成果,为中央的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这13年来,我们在边疆研究方面,一旦有什么新动向,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撰写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采访当天,徐黎丽团队正准备开会商量今年暑假边疆田野调查的计划。“下一步,我们计划借助基地平台,在调研的同时帮助边疆地区宣传文旅产品,团结、发展两条道路并行,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