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的是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如何找到“文”与“人”两者间的连接点?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白银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白银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省内各级文旅部门、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协办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短视频云上展播季活动(简称“展播季活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文化旅游类作品:舟曲县文旅局《藏乡江南 诗画舟曲》
新创意,讴歌时代赞美家乡
据了解,从2022年6月30日至今,本次展播季活动共展播原创视频1735条,内容涵盖名人述陇、非遗传承、诗词话甘、民俗风情等。据统计截至目前,活动话题累计曝光量4000万次,评论30余万条。本次展播季活动不仅“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还通过短视频展演,凝聚奋进“正能量”,传播陇原“好声音”。
“本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激发更多的甘肃人通过新媒体平台推荐家乡、宣传家乡,还让更多的外地人通过此次短视频活动了解甘肃,起到了宣传甘肃、推广甘肃的目的。”展播季活动的评审专家表示,总览整体活动中的参赛作品,能看得出各地州市、县区以及广大摄影、摄像爱好者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准备、积极投稿,踊跃参加。同时也脱颖而出了很多部主题内容鲜明、制作精良,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讴歌新时代、赞美新家乡、激励全民抗击疫情、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
舟曲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此次展播季活动,是一次通过抖音平台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品牌的好机会。短视频的展播与推送,有效提升了各市州县区抖音官方号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通过丰富多样的短视频内容,充分彰显了陇原大地的魅力,更展现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旅游类作品:白银市平川文旅推送《和野麻VS野》
新视角,文化“种草”视频“打卡”
“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穿过河西走廊,到了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这一路上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样一条通道上,能够传颂那么多动人的故事?为什么当我们一看到铜奔马,就能想到雄赳赳的铁血大汉?因为这匹‘骏马’的背后,饱含着我们华夏将士守卫疆土的壮志豪情。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壮志不改始终一往无前。”这是甘肃旅游形象大使黄轩一段铿锵有力的演讲视频,亦是此次展播季活动的助演内容之一。黄轩从“铜奔马”讲到守卫边疆、再到保家卫国,不到2分钟时长的视频,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展示并弘扬。虽然没有绚丽丰富的场景、没有唯美多姿的背景,但质朴的乡音、真实的讲述,带给视频前的你我他以心绪共鸣。
“你”壮志凌云豪情在天,“我”恬静素雅自然朴实——看,短视频的镜头又切换到了景泰县选送的《三兄弟的一张画》作品。
该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据视频主角讲述,其先祖明清时期即是地方极具影响的绘画艺人,受砖匠镂刻花板、花砖的启迪,用木片尝试构线,发现线条刚劲挺拔、细腻匀称,便萌生以木片代笔作画的想法,经反复实践和摸索终以树皮做笔绘画,更加妙笔天成、得心应手、极具表现力。后人不断改进,形成了别具一格、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的树皮笔画。
“传承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我们会继续下去。”李氏三兄弟说,树皮笔画打破毛笔作画的常规,以树皮为笔,以线为造型,色度饱满,表现力强;运笔工整细腻严谨,笔锋刚劲有力,画面更有质感,尤其是花卉,能更好地体现出立体感和鲜活姿态,画山水风景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目前,为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县文化馆对树皮笔画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措施,对代表性传承人采取重点支持,系统整理树皮笔画相关资料,扩大传承体系。“我们只有深入的挖掘,助力有效的传承和创新,培育树皮笔画扎根新时代的土壤环境,才能让这项瑰宝焕发出更新更强的活力!”景泰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无论是黄轩深情的表达、三兄弟以画寄情,还是……均在本次展播季活动的短视频里丰满、立体且垂直式地呈现出来。
正如本次展播季活动执行侧负责人所说,甘肃文化历经千年,底蕴丰厚,承载着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艺术,大家通过短视频场景化的呈现,跨越时空、走进陇原,感知文化、弘扬魅力。与此同时,短视频沉浸式的体验、立体的呈现方式,也成为城市内容(包含文化)的“天然种草机”,它将城市最具爆款潜力的特色以富有感染力、传播力的创意形式呈现出来,增强了内容上的区域辨识度。
新风尚,锚定“认可”百花“争艳”
当下,短视频内容已成为大众获得消费生活方式灵感和启发的来源。用精品内容为消费者打造美好生活方式,从而让消费者对其形成从“认知”到“认可”的转化。
从黄土高原到神秘藏乡,从白龙江畔到母亲河沿岸,从千年水车到马超龙雀,从七彩丹霞到莫高洞窟……展播季活动中的一帧帧画面,都是地方文化的记录与时代美好的缩影。
据了解,本次展播季活动以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主题立意,全网征集大家自编、自导、自演、自主拍摄制作的短视频、微纪录片;分为征稿、发布及大众网络评选、专家评选和成果展播等四个阶段。大家通过对实景的呈现和情感化的表达,运用短视频技术的技术、创意,让地域文化“热”起来、非遗民俗“抖”起来、景区文物“动”起来、全民阅读“燃”起来。
“我们乐于见到,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仍然有人在守护,并通过云展播的方式与年轻人互动,以此碰撞出属于新时代火花。”“如此低调,足够惊艳,这就是甘肃。”……正如网友所言,如果不是参与互动,根本不会把“甘肃文化”与“话题流量”联系在一起。
大家直言,此次展播季活动实现了活动创意、技术推流和情景再现三个层面的新突破,生动展现出陇原的“壮美”——美在山水、美在花草、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且最美在人心,积极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
那么,是什么缘由,令大家对“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短视频如此上心?归纳起来,是来自三个方面的认可:
——高品质内容。在本次活动中把甘肃文化的特色、多元,用科技元素、艺术元素和现场场景结合,使得视频、图像更具艺术性、创新性和现场感。
——重文化引流。活动偏重地方文化、民风民俗的“情感注入”,内容新颖、定位精准,特别是凭借活动凸显的地方文化深度和真情流露、人文关怀,赢得了大家普遍喜爱。例如非遗展演,多趋向于偏治愈的“慢节奏”路线,带着大家一起在“云端”亲身感受,并一同触摸当地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进而触动“宅家”的心绪。
——短平快传播。与传统宣传方式相比,随着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媒介与地方文化产业的相加相融,不仅放大了核心优势,最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以最纯粹的镜头语言、详实的图文内容,为大众还原了最真实的甘肃文史资源。
“短视频云上展播季活动既适应了当下‘快餐式’的阅读观看方式,又充分展现了甘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把多姿多彩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写进大美甘肃。”正如景泰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所说,本次活动让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善美”灵动起来,让弥足珍贵的画面和记忆鲜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焕发出更新更美的年轻态,走进广大观众读者的心里面,让受众深切感受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
文化故事类作品:白银市会宁县文化馆《会宁剪纸》
新竞争,走进“技场”传承“薪火”
评委会对本次展播季活动作品的评语是:这些作品以“文化共享+艺术展播+美好生活”创新融合的思路,不仅为大众(网友)呈现出了一个可感可知、生动具象的如意甘肃,还通过这些原创作品,反映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真正做到了“以文育人”“以文润心”。
一些参与评审的大众评委也纷纷表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年轻人不该对此陌生,应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其伟大与渊博,感受新时代下的“中国范儿”。以敦煌市旅游局选送的《大梦敦煌》展演视频为例,每次观看这场舞剧都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豪绕在心头,这是敦煌、这是甘肃、这是中国的《大梦敦煌》——不仅承载了一代代编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还成为推广发扬敦煌文化向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文化遗产、历史遗产、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包含了先辈们的智慧,以短视频的传播形式把它们宣传出去,让更多有意义的文化被看见、接受甚至传承,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本次展播季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认为,短视频时代,线上构建“美好城市”不再限于政府与媒体为主,而是形成了以大众为主的“潜力作者”,他们的创作内容数量与丰富性远高于前者。这些“接地气”的短视频内容,扩展到了更多的场景和当地人的生活中,更能感染和打动观众(网友)的心绪,为线下游“种草”留下伏笔。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当前,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通过视频留存,使非遗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一些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元素可以得到更好呈现,进而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爱和参与,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麦积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现如今的互联网生态下,短视频创作已经成为了全民热潮。本次展播季活动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适得其时。此举措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也为各级文化馆提供文化服务多样性指明了方向。尤其对于基层文化单位来说,短视频题材具有丰富的创作资源与发挥空间,能够多角度、多元化呈现一个地域的不同文化形态与文化表达,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图腾,更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巩固文化基因,要科学地、创新地、“润物细无声”地实施。短视频无疑是一种较佳的移动载体。
正应了那句网络新语——对于文化来说,被看见,也是一种守护与传承。(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申珍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