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之余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作为一个日语导游,无论是对法律法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在与外宾沟通方面,我都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要把中国导游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要讲好中国故事。”今年5月,甘肃导游张照获评全国特级导游。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如是说。
坚持终身学习
当导游之前,张照是一名军人。“其实,我对甘肃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是因为战友的戏谑之言。刚认识他时,我介绍自己是兰州人,战友开玩笑道:‘你们出门是不是需要骑骆驼?’这对我触动很大,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把家乡的美好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了解甘肃、爱上甘肃。”张照说。
1999年退伍后,张照在工作之余,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自学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全部日语课程,翻阅了大量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在2003年考取导游证,成为敦煌旅游集团一名日语导游。
发现敦煌博物馆缺少日语讲解员后,2006年,张照考进了敦煌博物馆。博物馆有上万件文物,他不仅要了解这些文物的背景知识,还要用日文讲解。每天晚上,张照都会重温日语,确保第二天讲解时更精准更顺畅。“面对外国游客,我要求自己各个方面都要做得很好,让他们挑不出中国导游的毛病。”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张照深知,导游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原本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一路披荆斩棘,攻读了兰州大学的公共关系专业、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2017年以超过复试线40分的成绩,考取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
那年,张照已经37岁了。备考期间,他记下了80多页的笔记,用光了几十根笔芯,手指磨出了茧子。“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的人生拼搏过,我觉得很值。”他乐此不疲。
“我曾是一名军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坚持就好。要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不能‘越活越窄’。作为一名导游,如果只是原地踏步,那么必定会掉队。”张照说。
10年藏区生涯
去西藏当导游是张照多年深藏在心底的梦想。“藏族是一个保留有自己历史、文化和文字的少数民族,作为导游,我很希望能把这种古老又神秘的文化传播出去。”
2009年,张照成为西藏日喀则国际旅行社一名日语导游,开始了在西藏长达10年的导游生涯,每年在西藏工作6个半月至7个月的时间。
“在西藏的10年是我人生中最闪光的日子。”再次谈论在西藏的经历,张照的眼中闪着泪花。“西藏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是一个精神富足之地,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
2012年,张照接待了来自日本富山县的一个老年团,7名团员平均年龄75岁,而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有“高原无人区”之称的阿里地区。当团队到达位于冈仁波齐峰半山腰的寺庙时,一名团员突发高原反应。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张照连夜跟村民租了一只牦牛,将老人送到20公里外海拔4500米的大本营,采取了及时急救措施。老人康复后,不住地称赞张照。
其实刚到拉萨时,张照的高原反应也很强烈,输液整整一周才慢慢缓过来。“我们常说‘缺氧不缺精神’,当我看到年近60岁的援藏老导游仍坚守在岗位上的时候,感觉深受震撼,那一刻我也下决心要坚持下来。”张照说。
支撑他的除了骨子里不畏艰辛的坚持,还有来自游客的信任与支持。
“我在布达拉宫讲解时,得到了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寺庙僧人的称赞,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要以更谦卑的姿态进行积累、沉淀,把西藏文化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讲给更多游客。”张照说。
不畏疫情考验
得知获评全国特级导游那天,张照收到了不少同行发来的祝福短信。有人说:“太好了,张老师,看到你这么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努力没有白费,我们也对接下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希望。”
“重启全国特级导游评选,鼓舞了信心,提振了士气。眼下只是暂时的困难,作为一名导游,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充分利用空档期给自己充电,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提高认知,找到新的起点再整装出发。”张照说。
近两年,张照开始从事日语高考教学及旅游日语培训。对于新入行的导游,张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把所有的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更是对立志做好导游工作的新生力量的尊重。”
张照告诉新入行的导游,如果只想着“解决燃眉之急,解决生活困境”,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导游的。做好导游工作,一定要有服务意识,把心思全部用在游客身上,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导游流失严重,张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联合部分导游,拍摄、录制了一些关于文博、文物知识的短视频,联合甘肃旅游协会组织网课,讲解甘肃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
张照认为,导游培训中,除了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等必备内容外,还应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包括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并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带团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自己尽快和解,让游客更信服自己等。
“无论是继续坚守导游岗位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学习是一定不能间断的,只有不断积累、不断充实,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淘汰。”张照说。(文/唐伯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