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H智能无线足浴器Q2怎么样?说说
杭州按摩椅实体店地址 1000多的按摩椅能买么
hith足浴盆评测 小米HITH智能足浴坏了
hith智能足浴器Q1说明书 hith足浴盆故障
hith足浴盆电池一直闪烁 hith智能足浴器
HITH智能无线足浴器Q2 hith智能足浴器Q1
金秋时节,稻谷压穗、瓜果满枝。记者在广西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蹲点调研了解到,各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助力脱贫群众增收。同时,紧抓石漠化综合治理,昔日荒山穷岭逐渐变为“生态绿洲”,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农村发展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村容村貌不断改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风貌日新月异,步步走向振兴。这是广西都安县高岭镇境内的乡村风貌(2021年8月 31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选准“领头雁” 当好“排头兵”
秋夜的大石山区,微风中透出丝丝凉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加全村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驻村第一书记陈燕辉和村里10多名骨干党员、乡贤代表围坐一起,讨论接下来特色牛羊养殖提质增效和生态农业布局计划。
“我们成立了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的乡村振兴理事会,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提高干部乡村振兴业务能力、谋划全村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各项工作开展得都顺风顺水。”陈燕辉说。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坚持以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阶段广西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过渡期“1+N”政策体系,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将困难群体及时纳入防返贫监测,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
不少地方建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开展便民服务。在天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党员“亮身份”了解搬迁群众诉求,帮着协调解决各项困难。“社区设立党员服务站,采取群众办事下单、党员上门接单的方式,用心用情为搬迁群众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务。”龙岩社区第一书记陈新说。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四级调研员郭海涛说,目前,广西有1.9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博士学历驻村干部40多名,以“80后”为主。记者从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广西1.6万余个村(社区)换届选举后,55岁以下村党组织书记占98.9%,高中以上学历占83.5%。
在党建引领下,一批批致富能人不断涌现。近日,广西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千雁万群”“头雁”培育五年行动计划。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计划每年培育700名国家级“头雁”和2000名自治区级“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3000名以上国家级“头雁”和1万名以上自治区级“头雁”,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西都安县菁盛乡加禾村,一名村民在采摘毛葡萄(2021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产业蓬勃发展 就业助农增收
走进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田地里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谁能想到,这个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穷窝窝”,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
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说,近年来,村里修了26条水泥路,引进公司流转农地,打造3000亩高效农业标准园,香蕉、芒果、火龙果等产业蓬勃发展,还建设“梦里壮乡”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比10年前多了近万元。”
记者走访了解到,广西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鸡“飞”向各地餐桌,撬动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都安瑶族自治县完善“贷牛还牛”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脱贫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小小桑蚕吐出致富银丝,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广西已打造蔬菜、甘蔗、水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96%以上。
除发展特色产业助增收外,各地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目前广西脱贫人口务工人数超过280万人。在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80后”返乡创业能人梁荣志创办的威印电子厂里,工人们忙着生产和包装冰箱、电视机等电器内部连接线。这家就业帮扶车间创办近4年来,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村屯数十人就业。
“我们在车间收获了‘家’一样的感觉。”脱贫户马梅香说,她原来与爱人到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公公以及上小学的女儿。
天等县委副书记玉燕平说,截至目前,天等县累计创建就业帮扶车间338家,帮助2.23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超三分之一。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邓妙宏说,去年广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8%,今年预计同比增长24%达到1.66万元,产业和就业是脱贫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昔日石漠荒山 如今满眼皆绿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将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产生叠加效应。
在都安县下坳镇隆坝村龙磊屯千亩两性花毛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紫色毛葡萄下了枝头,通过货车运出大山。过去光秃秃的石山,如今披上了“绿装”。
“今年毛葡萄刚刚销售完毕,总产量超13万公斤,产值约80万元。”基地负责人、“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蓝钧说,毛葡萄生命力旺盛,向下扎根、向上攀爬,一株甚至可覆盖1亩石山,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在石头缝里觅生机,小小毛葡萄承载起石漠化治理、生态振兴的愿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蓝钧租了上千亩荒山坡地种植毛葡萄,带动30多个脱贫户增收。“接下来,我们计划延伸产业链,发展毛葡萄酒等深加工产品,辐射带动更多群众。”蓝钧说。
卫星影像显示,广西石漠化山区越来越“绿”。在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放下斧头砍刀,转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大石山窝蝶变为“生态绿洲”。
广西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毛葡萄等10多种治理模式,走出一条以林果为龙头、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循环利用良性发展之路,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方兴未艾。
受益于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比2011年净减少38.72万公顷,净减面积超过五分之一。如今,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55%,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比例99.2%,一幅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绿色发展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