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齐一民《四十而大惑》:人到中年我们依然困惑如初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时间/2022-10-28 10:05:24

作者/梅明明

《四十而大惑》,齐天大/著,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先说蘧伯玉,一位春秋时期的卫国先贤。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时,数次投奔于他。这人最大的特点是自省精神。到了什么地步呢?

《了凡四训》上是这样记载的,“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对这种“十进制”的活法,止庵先生说,“仿佛每隔十年就要感慨一番似的”。今天说的《四十而大惑》这本书,就属于齐一民(笔名“齐天大”)“跨越十年坎”系列“四十而大惑、五十还不知天命、六十才终于耳顺”。

本书取材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困惑如此之多,足足罗列了90篇文章,似又嫌还不够,再加上了第二部分“天坛零落日记”。初看令人费解:谁不知道文章很忌讳只有第一、二部分,却独独没有第三部分呢?更何况第二部分短得不成比例,但随着阅读而来的泪流满面,我们会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四十岁的我们,依然面对着混乱无序的现实。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是一个“首代”下岗后的发愤之作.一个洋老板手下的高级白领哭与笑的结晶。他没有回避俯拾即是的“大”话题,也从未忽视任何个人生活经验的细节,他观察着被时代绑架的一代中年人——他们的“三十而立”奋斗而迷惘,他们太早又太迟地发现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他们试着描摹时代小人物的群像,又在多年的写作之后,思考记录与时代的关系,他们袒露人到中年的内心地图,亦哭亦笑,亦庄亦谐,特别是对曾在、正在、将在外企供职的诸位,作者的所哭所笑,没准儿就招得你涕泪交流。

每次都要说到齐老师的写作风格,这本书似乎可想到安妮·埃尔诺“无人称自传”系列,又或是给他颁发一个蘧伯玉文学奖(如果可以设立的话)。齐老师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中年困惑,熔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于一炉,读之或瞠目结舌,或忍俊不禁,令人耳目一新。他或许暂时放弃了对当下的概括,而去沉醉于观察个体,见微知著。

也许作者如蘧伯玉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怀疑主义者,“对何为正确稍稍不那么确定”,愿意每次都重新思考一番得出结论。而身边更多的人明知时间变动不居,朝如青丝暮白发,今日之我亦非昨日之我,仍愿相信“三岁看老、父债子还、尾生抱柱”中的某种一致性,你会喜欢哪一种人呢?

最后以一个故事结尾:某个心理咨询师接待一个病人,病人告诉他自己的工作非常精彩,可是每天下班后忧郁不已,医生建议他去看城市著名的喜剧演员,让他看完十场之后再来探讨。病人听后把头埋在怀里,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他告诉医生,他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当一个四十岁的人承认自己依然困惑如初,就像这个走进诊所的喜剧演员一样,他是诚恳的,也是泪流满面的,他想坐下来向你诉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