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郎53度酱香型价格多少钱?说说
酱香型红花郎酒53度十年价格 郎酒红花郎
张常宁回归中国女排 郎酒红花郎10多少钱一瓶
红花郎酒53度酱香型多少钱 郎酒珍品郎53度多少钱
郎酒红花郎十五(15)酱香型白酒53度 郎牌郎酒和红花郎10哪个好
红花郎53度多少钱一箱 紫砂郎酒53度酱香型多少钱
今年年初,一项来自高校的科技突破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且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的晶体管,相关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目前主流工业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12纳米以上,例如我们常用的手机。但如果尺寸进一步微缩,我们的电子产品就可以更便于携带,功能更丰富。”任天令说。
在过去10多年间,任天令团队长期致力于二维材料器件技术研究,从材料、器件结构、工艺、系统集成等多层次实现创新突破。然而,他所在的集成电路学院却是2021年才成立的新学院。
2021年4月,彼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刚宣布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面向这一将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清华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旨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近年来,高校专业调整、设置时常成为媒体与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从社会发展来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专业的结构和质量,这也是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的突破口。
这10年,是高校专业急速改革发展的10年,也是高校专业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的10年。
推陈出新,高校专业结构改革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不久前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样说。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增设了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成了全国首个设置该专业的高校。
“生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种业发展还具有诸多短板,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人工智能、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融合发展的现代生物育种革命。突破种源‘卡脖子’瓶颈,打赢种业翻身仗,人才是关键。”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海林说。
据了解,积极响应新农科发展,教育部制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正是其中之一。
据张海林介绍,“该专业包括植物、动物两个方向,主要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作物学和畜牧学,均是‘双一流’A+学科。其师资力量雄厚,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了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通知。2021年,继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后,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相继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备受社会关注。
学科交叉融合,让传统专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例如,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将加强与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促进”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创新生态。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由原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与电子工程系共建,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将探索“1+N”联合机制。
“集成电路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高端芯片更是多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指出,要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原始创新突破,越来越需要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需要多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
在做加法的同时,减法也一直在进行着。
在专业撤销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曾就《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答记者问时强调,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中,要推动高校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
近年来,专业调整的比例有多大?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经初步统计,全国高校所有专业每年调整的幅度将近5%。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10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专业建设“小逻辑”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
“我们希望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一精多会’和‘一专多能’的卓越外语人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说。
2019年9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大学“多语种国际化卓越外语人才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项目”正式开班。该项目主要包含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日语和德语,将来还会根据国家的需要开设相关语种。面向英语水平优秀、专业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各专业拔尖学生进行第二、第三外语的强化,同时巩固英语水平,力争达到母语水平,目前选修该项目的同学有来自文史哲、政经法等文科专业,也有数理化、农医工等相关理工科的同学。
付志明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进行的专业建设改革。
“我们认为,未来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非专业人员不能比拟的外语技能,包括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等方向的专业训练,能够完全进入外语的世界,完全进入外国文化的世界。”付志明说。
几年来,结业的同学们有的用很短时间就通过了小语种的专业水平测试,有的已进入知名国际组织工作。付志明表示,“这样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能在相关专业之内出类拔萃,而且也将凭借自己受过的严格的、系统的、正规的理论知识和外语技能训练,迅速进入角色,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占领相关领域国际话语主导权。”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小逻辑”积极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高校专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教育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科学、量子信息科学、密码科学与技术、古文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新专业。服务民生建设急需,新增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慈善管理等新专业,并扩大了预防医学、护理学、家政学等专业布点规模。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增设虚拟现实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冰雪运动等新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积极开设相关专业。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申报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批,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储能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该方向专任教师23人,年度招生人数40人。从全国高校看,目前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始了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罗磊介绍道。
在罗磊看来,大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深化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以能源行业为例,未来低碳、智慧的能源体系就需要设置储能专业和培养储能领域的人才。总之,大学要不断学习、梳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提前在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调整。”
质量为先,专业调整不“追热点”“赶潮流”
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对于已经进行调整或新增的专业来说,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第一位的。
这10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管理机制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管理基本依据,确立了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的专业目录体系。10年来批准了265种专业列入《专业目录》。
不仅如此,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按照“兜住底线,留足空间”的原则,明确了各专业类所涉专业及其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条件、师资保障等方面的要求。高校依据标准设置和建设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夯实专业建设质量。
就业,检验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也是专业调整成功与否的反映。这两年,罗磊深刻体会到用人单位对新设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虽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从2021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但从前期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来看,无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央企,还是储能领域的知名企业,都对储能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
“通过设置该专业,学校、学院梳理了聚焦国家战略,如何设置相应的专业以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形成了相应的方法途径。” 罗磊说。
专业调整不能“追热点”“赶潮流”。张海林表示,在专业设置上,第一要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要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第二要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
“最近很多高校创办了一些新专业,但有的高校师资和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和学校必须利用新专业建设的契机,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新的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张海林说。
专业的调整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张海林认为,“我们需要注意,有些专业带有时代性,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要淘汰一批不适于时代发展的专业,另外,传统专业要进行改造升级,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专业调整中,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创办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
面向未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持续推动高校做好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一是进一步突出服务需求,强化支撑引领。二是进一步重视专业质量,做到持续改进。三是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势,增强适应性和匹配度。
社会是发展的,变化是永恒的,这场“同频共振”的发展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