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疫情防控在一线】生活中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病毒

来源/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1-17 11:50:48

原标题:【疫情防控在一线】

生活中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病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明确: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那么,什么是气溶胶传播?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病媒科副主任医师李治平。

通俗地讲,气溶胶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形成的气体分散体系。李治平举例说,就像走在路上明明身边没有人,但是有闻到烟味,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气溶胶。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李治平介绍,新冠病毒直径约为0.06—0.14微米。当人在说话、大笑、唱歌、咳嗽、吐痰、打喷嚏等过程中,病毒可以附着在尘埃、飞沫上,或者是失去水分的飞沫核上,这些微粒直径小于100微米时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扩散,尤其是飞沫核在空气中几乎不下沉,而且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因此气溶胶可以漂浮至更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其他人如果吸入带有高浓度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就容易被感染。

携带特定病原体的气溶胶和飞沫均可能侵入易感者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两者究竟有何不同?李治平介绍,飞沫传播的关键溶质为飞沫;气溶胶传播的关键溶质为飞沫核,即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的核。飞沫传播的传播距离一般为1—2米,且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气溶胶传播可以随风飘扬在1—2米的范围内,甚至更远的距离。此外,飞沫传播的传播条件为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而气溶胶传播主要存在于密闭空间内,主要是一些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当通风条件改善,病毒浓度稀释到一定程度,气溶胶传播风险自然降低。

李治平指出,气溶胶传播让人们对新冠病毒的防范难度加大,与其他传播途径相比,气溶胶传播似乎更加“飘忽不定”,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但也并非防不胜防。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例如密闭空间或空气流通条件不好的地方,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就相对较高。

广大群众应如何防范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李治平建议,在外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地方,要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只要进入密闭空间、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或人员密集的地方,规范地佩戴口罩,就能基本杜绝被感染。同时,居家时要勤洗手、勤开窗通风、勤消毒清洁,降低气溶胶浓度。使用马桶的时候,注意闭盖冲水,保持下水地漏存水弯常处于水封状态等措施是预防气溶胶传播的有效方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