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邀线上参加直播新生态助力“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文化和旅游部系统相关负责同志、行业专家、传承人、抖音集团业务负责人、案例分享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受时代变迁、多元文化冲击、缺少展演平台等影响,一部分非遗项目在现代面临濒危境地,成为需要保护才能传承下去的表演项目、手工技艺,抖音等新媒体直播平台成为了它们的新舞台,并逐步创建起新生态。据抖音公开数据显示,抖音非遗类直播日均开播1617场,打赏收入同比增长533%。非遗在直播间成为“新国潮”,不仅粤剧、唢呐等大众较为熟知的艺术门类受到欢迎,潮剧、木偶戏、英歌等濒危非遗演出也在直播间收获超千万点赞,戏曲、曲艺、民族乐器等传统演出在抖音直播打开新市场。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立足于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工作,通过研究和讨论直播平台作为非遗展示新舞台引领“新国潮”的现象,总结了线上平台直播、打赏等表演互动对于非遗传承传播的促进作用,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白国庆表示,响应国家号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当代视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时代精神的培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运用网络渠道,保护发展古老的非遗,无疑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具体到实际执行,非遗与网络直播打赏的结合更是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和非遗融入产业发展的探索性实践。
研讨会围绕传统表演类、手工技艺类等非遗项目通过抖音等新媒体直播平台找到新舞台,并逐步创建起新生态的网络现象,邀请抖音民乐主播、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分享了直播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世界著名皮影表演艺术家、泰山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进行了线上皮影表演。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荣书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赵婷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等专家学者围绕直播新生态助力非遗传播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讨论,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长铃作了学术小结。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马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现代生产生活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互联网化,非遗是来自传统的生产生活,现在也必须要走进我们现代的生产生活。应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的优势,帮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利用好互联网,提高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从业者的能力,通过后期人才培养、培训来解决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应发挥学院科研和理论研究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非遗+直播”新业态把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手段更好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应邀以《直播新生态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题,介绍了直播新生态对于非遗传承传播的意义和作用、直播新生态在甘肃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直播新生态在今后非遗保护传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要积极挖掘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给非遗带来的巨大潜力,充分运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助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匠心品质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独一无二的技术工艺、过硬的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口碑声誉;要探索非遗融入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参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构筑完善的非遗发展产业链,树立品牌意识,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推动非遗作品、衍生品和文创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要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研究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让非遗传承和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前行。(文/图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卢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