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甘肃非遗青年说:农具上桌上墙 年轻视角“活化”百年手艺

来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22-12-05 19:58:37

图为竹编火炬落地灯。(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中新网兰州12月5日电 (闫姣)竹编奥运火炬落地灯、竹编耳环、竹编茶具保护套……颠覆传统农具竹编之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关峡村手艺人迎来更多订单。关峡竹编第四代传人张照杰说,在坚守传统手艺基础上,还在不断研发创新现代工艺竹编,让农村老物件变身艺术品。

“90后”张照杰出生于一个“竹编世家”,儿时的玩具是竹子的各类产品,闲余时间便帮家人砍竹子、泡竹篾、晒竹丝。由于耳濡目染,他在竹编上表现出了一定天分。他说,“我从小没系统学过,但上手非常快,几岁的时候就能编一些小玩意儿。”

张照杰现是甘肃省天水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关峡竹雕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式传承之路开始于2018年。他坦言,自己从小对竹编感兴趣,又逢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非遗发展,且父亲在村里创办竹编合作社,帮助不少老年人增加收入,“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想用年轻人的新理念、新视角把它做得更好。”

图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关峡村竹编手艺人,取材后返回家中。(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图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关峡村竹编手艺人,取材后返回家中。(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关峡村盛产竹子,有得天独厚的竹编优势。张照杰小时候,关峡村老人们个个会做竹编,编制农业用具销往陇东南地区,竹编是当地人们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外出务工取代了手工活计,学这门手艺的人慢慢变少,面临失传窘境。

连日来,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的“甘肃非遗青年说”栏目陆续推出,旨在全景展示甘肃非遗青年传承人气象,传递甘肃非遗的“青年声音”。

张照杰回村第一件事,是打破传统竹编概念,引入现代化编织工艺,将竹背篓、竹筛子、竹簸箕等农具改良成香炉、香包、茶具、花器等日用竹编和工艺竹编,日渐受到城市年轻客户的喜欢,消费者也拓展至全国各地,通过电商将这些山货送出了大山。

图为竹编暖壶套。(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图为竹编暖壶套。(资料图)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竹编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后者难度稍大,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要穿插各种技法,如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张照杰以一件“网红产品”火炬造型落地灯为例说,从选材到制作完成,他耗费了近200个小时。

张照杰最得意的竹编之一是改良后的竹筛。竹筛工序复杂,多达20道,采用山核桃树皮包边,工艺具有唯一性,和全国其他地方都不同,“结实耐用且更显古朴,既可以上桌盛放东西,又可以上墙用作装饰。还有老人用来寄托乡愁,或者给孩子普及农耕文化,非常实用。”

“除了保留传统竹编技艺中的精髓,我大部分作品会往艺术品方向发展,由实用型转向观赏型。”接下来,张照杰还打算创新竹编画,融入当地特色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大地湾文化等,致力于让竹编融入更多的生活中。(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