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元
读罢马宇龙长篇小说《嫁果记》,总体感觉:这是一部时代之书,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具体到静宁县古城镇西湾村,落实到那些扎根黄土、努力生活的乡亲们身上,这个命题就变成一种必然的、典型的可能。在作者眼里,西湾村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完全具备地理的、经验的和精神意义上的文学价值,当他退守这里,开掘出一个想象的世界,他的情感便随之沉淀下来,诞生了一出嫁果的戏份。
小说主人公米拉·果斯曼的原型为缅甸姑娘王根花。作者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王根花嫁给静宁男子赵会勤,一家人以务苹果为业,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由此打开文学叙述的广阔天地。
首先是人物。起笔之时,作者讲述了一则寓言,是对小说情节发展的美好寄语。不难看出作者对人物名称的取用是有所指向的,或者是在暗示某些重要的意义。这既有利于故事讲述,又符合现实逻辑下人物性格的塑造。比如李耕读、李城生、李宁生,还有李葫、胡沐子、李塔……他们都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设计的人物形象。
我想“嫁果记”至少包括“嫁夫”“嫁接”两层含义。嫁夫是小说的第一线索。第二线索是李城生以果致富,以果带富,这是贯穿全篇的主线,也是整部小说最重要的线索,它处在中央位置,正好将另外两条线索勾连关照起来。第三条线索是市文广局科长马天雄驻村帮扶,让西湾村的苹果种植发展为农旅产业的历程,具有契合时代的作用和高度。
从人物形象上讲,李宁生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不具有主动热情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在杜尚别街头,他偶遇米拉·果斯曼,两人互生情愫,是米拉·果斯曼提议回到李宁生的家乡。之后,他接手了哥哥李城生的果园,一切顺风顺水,除了给家里盖新房,帮村上修公路,他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贡献。李城生敢闯敢干,种果建园、开拓市场、延伸产业,决心和意志也更坚定。马天雄在扶贫领域一腔热忱,他的理想是利用苹果产业打造农旅综合项目,为此冲破层层阻力。小说需要这样的特定角色,这是脱贫攻坚战中大多数驻村干部的真实写照。
情节是小说写作的根本,长篇小说的写作,必须对结构给予最大的重视。好的小说枝繁叶茂、大气磅礴。《嫁果记》最大的优点在于打破时空界限,三线交错,插叙、倒叙信手拈来,体现出作者从容不迫的创作状态。
小说注意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自由联想、人物内心的独白把讲述变得无所不能。比如李宁生和米拉·果斯曼的新婚燕尔,作者完全进入一种诗意的抒情,把人物内心积蓄多年的情感释放出来。跨国联姻此刻如同古老的黄土地上嫁接而生的苹果,完成了意象的糅合与阐释。就像作者书中所述:“我嫁给你,就像果树的嫁接,两个不相干的枝条,嫁接在一起,慢慢就长成一棵完美的树了。”这里的叙述具有点题之妙。
作者以讲故事为正笔,闲笔、陪笔的运用也不吝笔墨,以此构建一个宏观的物质外壳。书中多处细节、情理都是基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和再造,这是作家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好的细节刻画,能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高效建立信任关系。因此,读者总是不自觉被作者带入全新的世界,留意故事之外发生的一切。如书中所述:社会是这样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嫁果记》,马宇龙 著,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