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鼓舞,是武山独具魅力的一项民间文化艺术,是这块土地的先民们在繁衍生息、寄望平安、祈求美好生活中创造并逐渐形成的,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珍贵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武山旋鼓,主要流传于滩歌、山丹、洛门、马力、城关、龙台等地,旧时主要用于祭祀、酬神、赛社等宗教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群众性民间舞蹈,现在更多地用于节庆活动。
旋鼓因其鼓面用羊皮蒙制,也称“羊皮鼓”;其形似一个大蒲扇,也叫“扇鼓”。扇鼓以铁圈为箍,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一毫米,薄如蝉翼,鼓面绘有图案,多为八卦图。鼓柄外部多用布条缠绕,将鼓圈与鼓环连接在一起。鼓环上套着三个小铁环,称为“九连环”,鼓动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鼓槌用皮条编拧而成,并套缠花纹缨穗。鼓的形状独特、精致、美观,富有厚重的传统韵味。鼓柄端和鼓鞭梢均缚有红缨穗,在阵阵鼓声和旋转的队形中格外耀人眼目。
旋鼓,据传最初是在山顶上点着堆积如山的柴火,人们围着火堆击鼓起舞,民间称为“点高山”。 端午晚上的“点高山”活动,就是在山上的平坦出堆起柴堆,众人围坐周围,一人反穿皮袄扮成羊倌,领着大家烧香许愿,祭奠山神,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鼓手们围着火堆旋鼓。
武山旋鼓历史悠久,粗犷且奔放、刚健又豪迈,显示出武山儿女的阳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豪爽、质朴的性格。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酷爱,相沿成习,长久不衰。
传统的武山旋鼓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起初以村为单位,先由少年预热,中旬之后青壮年和老年人开始介入,临近端午节举行集中表演,四乡八村的旋鼓队赶往举办村庄,至端阳节前进入高潮。
端午旋鼓时,大多数村庄都要扬幡,有些幡十分华丽高大,充分显示了市级非遗武山纸花的精湛技艺。武山自古尚武之风浓厚,旋鼓汇演更是各村武术与旋鼓舞、村民精气神的集中展示。各庄的领头者都是拳把式,身后紧跟师兄弟或得意弟子作为护卫。过去旋鼓时,两村领头的相遇,及以鼓舞花护头,鼓槌伺机戳打对方鼓面,脚下同时伴以扫堂腿或勾腿等袭击对方,因此时有争斗发生。现在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也没有以前那样粗放和强烈,旋鼓也以社交和友谊为重,拳师们展示一下风采也就尽兴了。旋鼓汇演,县南部以滩歌为中心,县北部以礤石川为主,四乡八村的旋鼓队汇聚一场,竞相展演,一般三天,至端午晚收场结束。
武山旋鼓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旋鼓节奏时而紧促,时而徐缓。鼓手们舞步洒脱,忽围忽散,纵横穿梭,勇武矫健。整体而言,以滩歌、龙台为代表的南部地区旋鼓表演阵容宏大,场面壮观,威武雄壮,舞步相对徐缓呈现“文”的特点;以洛门镇礤石川,城关镇坡儿村、坪原村为代表渭北地区旋鼓阵容适中,鼓点较急,舞步疾驰,身影矫健,彰显“武”的风格;形成南北缓急有别、阵形各异的鲜明特色。不论哪种风格都充分显示出西部雄健的民风,展现出黄土高原儿女的剽悍和勇敢。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边敲边舞。舞蹈动作粗犷,技巧复杂,队列纵横穿插,聚合开张,旋转自如,腾挪有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出花样较多的表演套路。
武山旋鼓具有独特的表演内容,如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战吕、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驾迷魂、七进七出、八龙扭丝、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等十大阵,在阵中融入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太子游四门、五凤朝天飞、富贵不断头、三桩编笆子、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烟雾绕顶、烟雾缠山、蛇蜕皮等套路。也有以玉龙出水登场,随即变换出白马分鬃、珍珠倒卷帘、齐王乱点兵、二龙戏珠、天女散花、玉龙盘山、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八门套九星、十面埋伏、十字填梅花、太子游四门等,最后以编笆子进入尾声。有时还摆出“欢庆丰收”“万民同乐”等字样,寄托美好愿望。不同村庄的套路都有差异,全县旋鼓套路约有20种。
旋鼓者服饰多样,但大多为黄色太平服或绘制有豹纹图案的太平服,腰间系有黄色腰带,头上顶有凤冠霞帔;滩歌代家沟的旋鼓队头戴长发,身穿皮袄,胫扎绑腿。服饰和装扮充分体现出武山人民豪放、粗犷和彪悍的性情。旋鼓表演形式灵活自如,收放张弛,轻重快慢,变化多样,进退有变,缓急相间,分而不乱,合而不僵,颇具特色。表演者边舞边击鼓面,鼓声与铁环撞击和舞步协调呼应,节奏强劲有力。舞姿活泼,鼓点欢快,清脆激越。步式有纵跳、横跨、马步、仆步、踮步、跳跳步。击鼓方式有上、下、左、右击鼓,转鼓、翻鼓、摇鼓槌等,队形有圆形、“十字形”“S”形、正方形、二列纵队变四列纵队等。
旋鼓舞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无论是牧童驱狼说、祭祀起源说,还是军事起源说,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旋鼓历史悠久,与当地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类艺术,旋鼓的最大特色、也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程式就是“旋”,也就是武山人所说的“转圈”。无论旋鼓的队形、步伐和鼓点怎样变化,花样如何翻新,名堂如何改进,但是转圈(旋转)始终是其最基本的程式和阵形。旋一趟鼓有单列的大环形,双列的顺向与逆向并行的圆形阵形,有旋成蜗牛形再反向旋(灿)开的,有同时旋出两个或四个圆形的等,凡此种种,都是对旋鼓舞最本质的特点“旋”的展示和阐释,体现了这一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武山旋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了时代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审美价值大幅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曾先后参加“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获优秀表演奖;还被中国艺术节邀请参加大型民间文艺表演,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2000年“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并入选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决赛。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发展,以男人为主宰的武山旋鼓出现了新气象,那就是女子旋鼓队的崛起。城关的坪原村、坡儿村形成了男女混打的旋鼓队,城关、滩歌、马力、桦林、四门等乡镇都组建了村女子旋鼓队,全县女子旋鼓队达40多支,成为新时代武山旋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县城的舞之恋艺术团、滩歌圆梦艺术团为代表的女子旋鼓队,不仅在县内群众文化中大显身手,而且走出武山,在渭源、临洮、漳县、甘谷、天水等地演出,甚至走向省外,在佛山、珠海、深圳、澳门、香港等地表演,还参加了广东东莞梅镇举办的首届全国 “鼓舞盛世” 山花奖大赛,被甘肃省打击乐协会吸收为集体会员。女子旋鼓充分体现了武山人民兼容并蓄的胸怀,与时俱进的精神,展现了武山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勤劳创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