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省林科院 推进甘肃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保护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2-14 10:41:16

省林科院 推进甘肃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保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为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持续推进甘肃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保护,加大湿地生态保护力度。

甘肃是长江、黄河和主要内陆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省分布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和沼泽地等多种类型的湿地118.5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近年来,甘肃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制度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尝试。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结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任务,践行湿地监测和保护修复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科技支撑。

“湿地是陆地六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基因库’。”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全林介绍,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湿地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成立了湿地研究所,申请建立了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构建多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三维空间定位监测网点,对甘肃重点湿地开展气象、土壤、水文、植被等定位监测。经过系统研究,揭示了内陆荒漠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阐明了高寒沼泽湿地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退化机理、植物群落特征演替趋势、土壤特性变化特征和玛曲环境演变过程,提出内陆荒漠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黄河源区退化湿地植被重建技术,为我国西北地区内陆荒漠湿地和高寒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5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湿地保存率达到44.16%。

“新的征程,呼唤新的作为。”马全林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在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公园开展湿地生态监测,做好湿地动态监测、评估、预警,使之成为国内知名的内陆荒漠湿地综合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科研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调查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林草种质资源,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变,湿地生物过程、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与水盐过程相互作用耦合机制,碳汇价值和固碳潜力、碳循环与区域气候和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构建湿地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让科技服务发展,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将持续开展退化湿地科学评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研发退化湿地修复、功能提升以及生态服务产品的开发技术,探索重点湿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生态产品与服务关联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厘定技术,为美丽甘肃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产品和绿色服务。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