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快看】西北师范大学: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西北大地

来源/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2-17 19:25:12

在西部重镇兰州,坐落在黄河岸边的西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她的第120个生日。

西北师范大学发源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41年迁往兰州,一座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黄河北岸的沙滩荒地上拔地而起,自此西北的师范教育有了“拓荒者”。

在兰州办学的80余年中,西北师范大学扎根陇原、服务西部。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在服务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征途上,到处都有西师人的身影。这所百廿老校将自身使命担当与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紧紧相连。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乡女孩,在国家和学校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完成了学业。回到东乡、扎根东乡,这是我作为一个东乡人和一名师大学子义无反顾的选择。”今年夏天,西北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汪青走进新建的东乡中学,成为这里的第一批教师。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曾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西北师范大学一次性为东乡中学输送89名优秀本硕毕业生,并派去2名干部任校长和副校长,引入西北师大附中丰富的办学经验,力争3至5年把东乡中学打造为全州一流的优质高中。

在敦煌,西北师范大学与敦煌市政府共同创办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培养出一批敦煌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陇南,西北师范大学在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初等教育学院”,面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师资力量。建设河西走廊研究院,成立“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一个个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甘肃发展需要的“智囊团”“孵化器”在西北师范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5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共组织4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赴甘南州幼儿园支教;依托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对口临夏州开展“千人援教顶岗”计划;联合社会力量,筹资近3000万元,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临夏州、陇南市等地,建设了524间专递课堂、60间同步课堂。

从陇东老区到天山脚下,从大漠戈壁到青藏高原,28万余名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西师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西北师范大学每年派出两批优秀师范生远赴新疆,以联合编队的形式在阿克苏支教,先后共有27批6300余名学子接力这场“支教马拉松”,把优质教育的种子撒播在了边疆热土。

首批支教新疆阿克苏市的学子石钰智在2009年毕业后,选择投身当地基础教育事业,扎根祖国边陲十余载,被当地授予“最美阿克苏人”的荣誉。

立足西部教育前沿,西北师范大学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师教育模式。十多年来,共有4000多名西北师范大学学子和石钰智一样,选择在新疆就业扎根。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用真心、举全力,积极融入甘肃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一代又一代西师人接续奋斗,针对性地在贫困地区梯次推进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形成了帮扶陇南礼县“志智双扶”的“西北师范大学模式”。

去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西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兰州市榆中县揭牌成立;今年5月,首批来自甘肃省的100名乡村干部,在该学院“加油”“补钙”。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以“互联网+”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累计组织2000余名师生在甘肃省400多所中小学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开展“百名乡村体育美育教师”专项培训,帮助198名乡村教师提升了体育美育教学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在陇南市甘山村,随着一批批师大学生来这里采风、写生,寂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深入甘山村的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一起重编甘山歌谣、举办赛诗会,组织完成甘山村千年古树抢救性保护项目……西师人用文化的力量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经过近10年的不懈研究,化学化工学院雷自强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替代地膜的土基防蒸发材料,这项成果可用于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及干旱农业区集水节水,将有效提高沙地开发利用效率。

“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某种情义活着,为故乡,值得!”当看到自己创作的190集短视频节目《话说五凉》超过7亿人次点击时,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不由感慨。多年来,他始终以故乡为基,用西北学者的使命担当书写河西走廊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

扎根陇原、服务西部,西师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参与并见证着陇原大地的沧桑巨变。

进入新时代,西北师范大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120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与祖国风雨同舟,用苦干实干的精神在祖国大西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干出了发展新气象,也形成了西北师大人不尚空谈、脚踏实地、务实肯干、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继承弘扬这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共同开创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喜群、王冰雅 通讯员邱小锋)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