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荣祖剪纸艺术工作室”,他正在埋头创作,头上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是纸磨小纸片,一股纸浆味扑面而来。只见杨老师一刀刀下去,那纸磨小纸片从桌上抛下来,像极了天女散花。我第一感觉,剪纸,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技术活。一种敬仰油然而生,杨老师既是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又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打断他正在构思的创作过程,我有点于心不忍。杨老师是个实干家,他不善言谈,对以往的创作只字未提,而是把话题集中到手上的作品。“我正在把赵孟頫书法《道德经》,变成长18米、宽86厘米,字数达5162字的剪纸艺术作品,再剪出近200字老子的介绍附上,让世界通过非遗剪纸来认识老子以及老子的道德经”。谈起这幅作品,杨老师两眼发光,侃侃而谈,就像是谈刚诞下的自己的孩子那样兴奋快乐。
杨荣祖老师出生于书画之乡,通渭县城的剪纸世家。他从小常围坐在祖父母身旁看他们剪窗花、门神、鱼虫花鸟,幼小的心里播下爱好剪纸的种子。祖母去世时,用颤颤巍巍的手把剪刀交给他。那时他已成年,祖母深知,所有的儿孙里唯有他能担起传承杨家剪纸艺术的重任。当接过剪刀的那一瞬间,他感到肩上的责任。虽然杨老师后来阴差阳错的从事水利事业,而且以副县级的位置上退下来。但他一生痴爱剪纸艺术,从没有停止过剪纸作品的创作。每逢过年,他跟祖父母那样,给村里人剪窗花门钱大大的福字,遇上婚丧嫁娶,他那双热情又精巧的手很少停下来,大大小小的喜字,生动可爱的福娃,白事上讲究的纸货等都在他的剪刀里活灵活现。 “这孩子,能顶起杨家的大梁。”那时,他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他上大学和参加工作期间,几乎把业余时间全倾注到书法剪纸的创作和研习上。比如,怎样把古代民间留传的民俗传统剪纸窗花、鱼虫花鸟婚庆用的小副剪纸作品做得更传神更生动,怎样超越传统的剪纸样式,梳理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怎样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美学风格,毛泽东画像,十大元帅画像就是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中诞生。与此同时,杨老师还不断的学习前辈的剪纸手法,不断加强珍惜学习交流的机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所短。在这些的基础上,他还不断将书法与剪纸融为一体,创作更加气势磅礴,神采飞扬,意境超拔,有直抵心扉的艺术魅力和生命韵味的剪纸书法。他爱人谈及这些的同时,铺开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那洒脱飞舞的字体,似魔幻般的跃然纸上,成了白底红字《沁园春·雪》的剪纸版,不要说我这个外行叫绝,同行的书法者也找不出哪一笔哪一画跟毛体有什么不同,要说区别,那只能说,一个是毛笔挥就,一个是剪刀生成,两个相比,我感觉剪纸更别具一格,更费工夫心思,慢工出绝活啊。我很期待他的“道德经”问世,那可是按赵孟頫的笔体剪出的巨幅长卷啊!
谈到杨老师为什么将剪刀变成刻刀,他爱人说,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当初她开酒店,请剪纸大师出场,用剪纸作品布置酒店。杨老师站在剪纸作品前,专注了很久。他爱人以为他在研习大师的作品,没想杨老师对她悄悄说,这些作品比较粗糙,生动性不够。她开玩笑说,他的不够,你的够啊,别忘了他比你出名的多。没想到杨老师说,我不是诟病大师的作品,也不是挑战他的名气,而是看出了剪刀的局限性。不管手法多娴熟精巧,长剪刀怎么剪都出不了精准细腻的作品。相反小的刻刀,使用起来虽慢但灵活,细微处更显精美生动,也避免作品毛茬多的问题。从此后,他开始用刻刀创作作品而一发不可收拾。他爱人拿两种工具剪出的作品让我们看,我们细细一比较,还真看出了不一样的地方。长期受丈夫的熏陶,他爱人也成了剪纸作品的鉴赏家。她又铺开十大元帅的画像,那一个个或笑容可掬或威严肃穆的表情以及站姿手势,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很打动人。看来唯有刻刀,才能将作品内涵的深厚,韵律的精致,节奏的清晰,气势的盛大而不失生活情趣的特点刻画出来。杨老师的作品能感染人,打动人,就在细微之处。
杨老师剪纸作品爆发性的创作,是在退休后开始的。他对剪纸的理解和创新,只有通过剪出大量的作品来印证他作品的可贵与不一般,而印证的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不断创作的热情,也让他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嘉奖,这是他永葆初心,创作不止的动因;他已是古稀老人,深知自己创作时间的有限,他不想把创作遗憾留给声声叹息,唯有废寝忘食倾注心血埋头创作,才能让作品丰富多彩,才能将自己的剪纸艺术才华点滴融进作品,让人们去欣赏领会剪纸艺术的魅力,这是很少人理解的一个原因。今天湖南韶山毛主席怀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红军纪念馆、榜罗会议纪念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等国内外一流文化机构悬挂收藏;他的部分剪纸作品还走向世界,被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多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友人留存收藏;他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被选入“航天主题艺术芯片”,搭载神舟十号在太空遨游,创剪纸史上第一次跻身于高科技领域,显示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25米巨副长卷剪纸作品《龙图腾》特邀在香港、武汉、甘肃省部分地州市大型场馆巡回展示得到好评,震撼国人。
近十年来,杨老师将3000余副剪纸作品捐赠给社会爱心公益事业。虽然我们没好意思问出现在各种纪念馆的剪纸作品有多少是获得稿酬的,但义务捐赠给乡村旅游基地馆的许多作品,比如,兰州镇原商会正大集团、天庆博物馆、古浪县石门山小学等。这些都一分未取,杨老师赠浪街研学馆很多作品是我们见证的。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2017年6月,杨老师被兰州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兰州好人”。有人就此为杨老师遗憾叫屈,说把这么好的作品放在乡村,就等于旱地里埋下种子,既种不出名又收获不了利。杨老师听后却乐呵呵地说:“我把它们放在这里才让我感觉到它们回家了,因为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回归民间才是最接地气的。”
“他这样忘我的创作,就是出于热爱,喜欢。”他爱人又在重复那句话。我深信不疑,看着满屋子作品和荣誉证书,我在想,杨老师还需要再为名利这么执着的拼搏吗?有人说过一句话,真正为了名利是走不远的。杨老师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对剪纸艺术狂热的热爱、喜欢,在古稀之年能干自己喜欢、热爱的事,谁说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吴永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