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百花】漫山遍野是百合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2-29 22:34:56

王剑玲

立冬,又到百合丰收的季节。想起老冉,一位种百合的朋友。

认识老冉是在蔬菜市场上,老冉正在不温不火地卖百合。他的百合个头大,色泽洁白如玉,但不知道味道如何。老冉并没有使劲做推销,有人问了,只是说,买回去觉得味道好再来。老冉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老成一些,皮肤黝黑,人瘦精干,西北口音,笑起来憨憨的。

买回来的百合当天就吃了,味极鲜美。后来吃百合便找老冉买。一来二往,我们就成了朋友。

有一年夏天,老冉说百合打尖了,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带我们到山顶,广袤的土地与蓝天白云相呼应,绿油油的梯田衬托在忽隐忽现的云雾中,一层又一层,仙境一般。正是百合打尖的时节,漫山遍野的都是百合。

老冉说,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肥沃,适合百合生长。兰州的百合生长周期长,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期长达六至九年,称得上是“吸收日月精华、聚集大地灵气”。原来,这一地的百合,要在黑黑的土地里经历寒冷和酷暑,经过几多轮回才能修成正果。

老冉家的房子是四合院,院子里有苹果树、梨树、核桃树、杏树、桃树和花椒树,地里还种了草莓,后院收留了四十多条流浪狗。老冉还养了蜜蜂,懂的人一看那个箱子就知道了。

老冉和媳妇为我们准备了地道的农家饭,自家种的菜、养的鸡,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新鲜又美味。老冉家里有老父亲,老冉在老父亲面前,说话仍像个孩子。老人家80多岁了,身体硬朗。老爷子说冉家种植百合有100年的历史了。

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百合是七里河区一个姓杨的农民,于清咸丰年间从陕西长武引种而来,得到当时的陕甘总督大力支持,百合得以迅速发展。百合很快爱上了这片沿着黄河伸展的土地,引种百合的杨姓农民也就被大家称为“杨百合”了。

虽然老冉从小跟随在父辈身后,对百合种植有一定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餐桌上的食品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不断地更新技术,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质量标准也要不断提高。老冉在农机站科技专家的科学指导下,精心选种,总结出浅种扶拢、覆草保湿、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等适合百合种植的系列技术,按时进行人工除草,保证百合生长环境的无害化。他对每一亩地的百合都做详细的成长记录,按时移苗、摘花、拨仔、采摘,努力让每一颗百合都能瓣大肉厚、洁白如玉。由于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百合在空气中会被氧化变黄,但这样的百合入口绵甜,纤维极少,口感脆甜,堪称人间美味!

下午,我们一起去了老冉家的百合地。老冉说,他家有三十来亩地种的百合,另外玉米、土豆种了七八亩,每年休耕七八亩。百合种下去,三到四年挖一季。种植百合需要育种,种子一般育三年。百合最初的种子在大百合上寄生两到三年生成,挖大百合时跟成品百合一起挖,子母分离,接着把小种子种上育种,育上两到三年挖出换地,二次种上三到四年才有成品百合出土。前面是育种,后面是二次移栽,所以种百合地少了不成,发展不起来,种三十亩左右,每年挖的才有五亩多一点,成品百合一般亩产能达到三千多斤,新茬地块能收五千斤也没问题,经常种的地不好好长,所以要养地休耕轮作,种上一年土豆或玉米等,庄稼人叫作换茬。

种植百合的收入高,风险也大,种下去每年都要施肥、松土、除草、防病,还要防野鸡偷吃。老冉说,百合花开九载不是空话,“种三茬百合把人的头发都熬白了”。一茬百合需要九年,种三茬就是二十七年,一块地种三季成品百合,小伙子就成大爷了。一颗百合从小种子到成品上市需要七年以上,不管大小都一样。用老冉的话说,种百合跟教育培养孩子差不多,上肥、除草,无论哪个环节没做到位,都会造成减产。

由于百合较长的生长周期,加之采挖时间的严格限制,百合一年采挖两次,一次是冬季,在霜降以后冻土之前;一次是春季,在清明前二十天,百合发芽前。百合的采挖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只能人工一颗一颗地挖,才能保证整颗果实的完整性,减少果瓣的伤害。挖出的百合还要剪去根茎、擦去泥土,低温保湿存放。诸多的要求,无法预知的收益,太大的风险,但老冉坚信自己能把百合种好,多大的困难他都经历过,种好百合是他最重要的事情。老冉热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就是他的根,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

老冉说,种百合跟写文章一样,都是日积月累,执著去做,不管成与败,笑着去面对,尽力而为。

我们见到的成品百合通常生长在海拔1800米到2200米的二阴山区,喜欢阴潮而不能积水的土壤。每颗晶莹如玉的百合,都要经历三年育种,六年长成,需九年才出精品。这一过程看似浪漫,实则艰辛。种百合就像日夜看护着孩子一样,精心培育,在沉淀了无数次后破土而出的百合,像一位清冽的姑娘,出淤泥而不染,有着高贵品质,内敛低调,更像大西北那些勤奋上进的女孩们,沉稳、美丽而不张扬。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