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祁家黄河大桥“前世今生”的嬗变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杨清云 杨永鹏 时间/2022-12-30 11:06: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黄河之水天上来,自青海一路穿积石,出炳灵,奔流不息,及至刘家峡大坝,在距水上约5公里处,曾经有一处重要的交通渡口——祁家渡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自青海一路穿积石,出炳灵,奔流不息,及至刘家峡大坝,在距水上约5公里处,曾经有一处重要的交通渡口——祁家渡口。

祁家渡口渡船

它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远离村镇,独处大河一隅,渡口南岸为东乡族自治县董岭乡祁家村,北岸为永靖县刘家峡镇,距闻名遐迩的炳灵寺石窟约49公里,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黄河之上的重要津渡,也是原国道213线跨越黄河的一个重要交通渡口,隶属原甘肃省临夏公路总段(现甘肃省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辖。自1972年12月建成以来,利用摆渡承担着国道213线甘、川两省交通要道的通行。在刘临北道开通前,这里是刘家峡通往临夏的必经之地,使得曾经的国道213线也成为“坐船”最久的国道。

祁家黄河渡口

深秋时节,走近祁家渡口旧址,微风拂面,静寂无声,岸边的垂柳早已褪去了绿意,曾经车来人往的热闹与喧嚣已不复存在,一旁的水上公园也显得分外冷清,唯有绸缎般的水面碧波荡漾,秋风乍起,水光潋滟,让人无限遐思。

深秋时节的刘家峡水库一角

也许是喜欢水,故而对这个同根生源的渡口有着莫名的情缘。尽管不是摆渡人,可依然对她情有独钟,那静谧、深邃、翡翠般碧绿而清澈的河水深深吸引着我。每每炎热的夏天,最惬意的就是在徐徐清风中,暂时抛弃生活的烦恼,感受那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享受这独特的宁静、安然与惬意。

深秋时节的祁家黄河渡口

刘家峡水库湖面宽阔,两岸地势平缓,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达6公里,到了祁家渡口水面突然收窄,常水期宽度为220米,正常水深60余米,最深处达85米。渡口过后,两岸地势骤然陡峭,形成了悠长的峡谷。峡谷不远处,浑浊的洮河与清澈碧绿的黄河交汇融合,形成“泾渭分明”的黄绿双色分界线,令人叹为观止,这便是著名的黄(河)洮(河)交汇景观。烟波浩渺,碧色连天的“高峡平湖”景致吸引着众多游人,站在渡轮上,美丽的水鸟盘旋于四周,飞驰的快艇从身边急速掠过,溅起朵朵雪白的浪花,犹如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天然画卷中,让人不禁心旷神怡,沉醉其中。

黄(河)洮(河)交汇景观

祁家渡口于1970年开始修建,由当时的甘肃省交通运输管理局测设设计,临夏州交通运输工程连(当时的临夏公路总段工程队)承担土建工程。在刘家峡水库建设初期,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曾于1967年、1969年、1971年进行了三次勘测设计,最初设想采用桥梁方案实现便捷交通的目的,但当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未能实现,从而改设成渡口。1972年底,渡口码头和路基初步建成,临夏州交通局从刘家峡水库航运站调配了所需的船只和人员,配备了160马力拖船1只,木驳船2只,趸船2只,船员6名,生活用房959.2平方米,经过全体参建人员的不懈努力,于1972年12月正式通渡。尽管当时只是小小的渡船,但却方便了两岸交通,拉近了距离,温暖了人心。

晨起薄雾,日落夕阳。渡口别有一番浓郁的乡村集镇气息,码头周边不乏热闹红火的小商店、小饭馆,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黄河鲤鱼、小银鱼、茶叶蛋等土特产应有尽有,而等待渡运的各种车辆则整齐列队,井然有序。

经过三十多年的岁月更迭,渡船随着岁月日渐斑驳老旧,从最初的木驳船逐步升级为铁驳船、机驳一体船、滚装汽车专用船直至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无名木驳船到“祁渡1号”“祁渡2号”“祁渡3号”直至“通达”号,从最初每日渡运各种机动车辆30余辆增至300余辆,从最初的木拖船到先进的全液压操舵装置,渡运时间也从近1个小时缩短至12分钟左右,不但提升了航速,大大节省了通行时间,而且还提高了船舶渡运的安全性。

渡船剪彩仪式

通达号渡船

有渡口就有坚守渡口的人,大河岸边有这么一群渡运人,一年365天坚守在渡口,甘当渡口守护人。白日,忙碌于车辆人流中,夜晚,除了拍岸的浪涛声,只有那寂寂的河风与他们相伴。无论风霜雨雪,骄阳烈日,他们始终坚守在渡船上。一到冬天,手指和耳朵便会冻得红肿皲裂。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从不叫苦喊累,而是默默地坚守和付出。 迎来渡往 的航程,每一秒都记录着他们劈风斩浪、服务过往车辆和群众的一颗真心。

2009年9月19日,随着总投资4200万元的甘肃省国道干线公路上最后一座“渡改桥”工程、第一座钢管混凝土公路桥梁——祁家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两岸群众出行、车辆运输依靠祁家黄河渡口长达38年的摆渡历史,渡口完成了它无限荣光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祁家黄河大桥

顺着祁家渡口陡峭的峡谷,远远就能看到黄河天堑之上一座橘黄色的大桥横卧两岸,昔日的渡口繁华散尽,现已成为临夏地质公园的一角,渡口水域也建成了水上乐园。祁家黄河渡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祁家黄河大桥是一座“三特”桥梁,全长248.06米,是甘肃省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拱桥,也是当时西北最大跨度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作为国道568线(原国道213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座沟通南北两岸的桥梁,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挺直钢铁脊梁,默默匍匐于大地,延续着渡口的使命,奉献于社会,使黄河两岸彻底结束了依靠摆渡昼通夜闭的历史,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通车,交通量从最初渡运的30余辆/日增加至现如今的13000余辆/日。

犹如飞虹的祁家黄河大桥

祁家黄河大桥犹如是横跨山间河流的飞虹卧波,观览世间变化,因为大桥所处的独特位置,使得人站在上面环视四周,好似眼前有一种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的美丽错觉,吸引众多游人纷至沓来观赏这里的美景。

祁家黄河大桥在修建时期,是甘肃省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拱桥,也是当时西北最大跨度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祁家黄河大桥在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在2010年 和2011年分别荣获甘肃省建设领域最高奖项“飞天奖”,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祁家渡口的渡船

在祁家黄河大桥的桥头附近,有一座浅黄色的小房子,它就是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刘家峡公路段的道班房,这里就是养护工人日常驻守的地方,里面堆放着养护工具以及停放作业车辆等,它是集公路养护生产和应急保障处置等多种功能。公路养护人员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渡改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改变了渡运人为民服务的方式,更是改出了两岸群众的新生活,连起了致富路。改变的是脚下的路,不变的是公路人数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曾经的渡运人,有的成了护桥人,有的成了护路人,传承大桥精神,践行公路人的使命担当,日日夜夜默默地守护着大桥和公路,走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桥下滔滔的黄河依旧奔流不息,激励着“护桥人”和“护路人”不断前行,用满身的信心和干劲,在交通强国建设的路上继续拼搏奋进,砥砺前行。

临夏公路养护人员正在机械清扫祁家黄河大桥路面

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前仆后继的努力。祁家黄河渡口从建成到消失,不仅是岁月变迁的一个缩影,更是见证了甘肃交通建设的跨河交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山河万物已偷偷换了容颜,中国的大跨度桥梁越建越多,交通也越来越完善,带来的是越来越发达的经济,摆渡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承载着公路人成长与生活的交通记忆,被人慢慢淡忘。祁家黄河渡口终究成为了历史,隐入尘烟中。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壮美的山河之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成为公路人无悔青春的见证!

作者:杨清云 杨永鹏     单位:甘肃省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