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共享惠泽民生 数字阅读播撒书香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2-30 11:34:19

文化共享惠泽民生 数字阅读播撒书香

“绿云书庵”阅读推广活动现场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对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4月,兰州市图书馆与国家中心签定了“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试点协议,至此,开启了我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播撒到千家万户的序幕。20年来,兰州市图书馆坚持不懈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建成了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记者近日从市图书馆了解到,截至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已建成超融合私有云一套,部署运行虚拟服务器40台,数字资源年访问量达3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打造突破地域、时空限制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渠道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如何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历史课题。“文化共享工程”就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

“文化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进而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多年来,我们也是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最终使其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成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兰州市图书馆馆长王红芳告诉记者:“通过我们地不断努力,成功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公益性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旨在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我市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

截至目前,兰州支中心已经建成超融合私有云一套,部署运行虚拟服务器40台,网络带宽120Mbps(兆比特每秒),可用存储空间96TB,数字资源本地镜像存储量36TB,包含主流的期刊论文、电子图书、音视频等资源。数字资源年访问量达30万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年不懈努力回报丰硕成果

回顾20年岁月,“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的建设之路历历在目。2003年4月,兰州市图书馆派人员参加了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并与国家中心签定了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试点协议。随后,该馆便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卫星三级站的建设,以及4M数据链路的接入及资源接收软件、发布软件各系统平台的安装调试,并将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拷贝至数据库中,实现了资源的对外发布。至此,依托兰州市图书馆建设的“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自2006年到2009年,兰州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委托兰州市图书馆在全市建成了59个基层服务点。其中,包括3个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0个乡镇和46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形成了以兰州市图书馆为依托,以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为网络,遍布全市的共享工程四级服务架构。2008年,市图书馆还为兰州市消防支队和下属10个中队提供技术支持建成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受到了官兵的一致好评。

自2011年起,“文化共享共程”兰州支中心每年投入运行经费50万元,用于更换电子阅览室电脑设备、扩建存贮容量、改善机房设施等,保证了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起,数字资源联合建设项目开始全面启动,市图书馆多次派人参加各种培训和会议,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内容,不断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定期对设备和网络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各级中心和服务点,均架设有卫星接收器,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接收国家中心有关科普、农业和教育类电视节目。同时,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试点,市图书馆还肩负着全市各基层服务点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任务,先后举办了五次共享工程人员培训班,培训县区及乡镇基层工作人员三百余人。

2014年,做为甘肃省第一批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单位之一,兰州市图书馆开始了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工作。2014年,该馆与甘肃省图书馆签订了17000条政府公开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任务,2015年签订了1万条政府公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任务,1千条元数据仓储和1千条唯一标识符的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兰州市图书馆已建资源成果丰硕,包括政府公开信息57377条,网事典藏48站,地方图书数字化71250页,地方特色公开课120节,《黄河之滨也很美》专题片8集(每集30分钟),《青城古镇》地方特色专题库1个,《红色兰州》微视频10集(每集10分钟),《文脉兰州》微视频10集(每集10分钟),知识资源细颗粒度标签标引20000条。

 80后工程师结缘“共享工程”15年

2007年3月,25岁的徐文琦来到了兰州市图书馆网络部工作。此时,由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承建的兰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他随即便投入到了各基层站点的设备调试和安装工作当中。

“那时候,由于兰州市各乡镇、村基层站点分散,我们只能带着设备早早从图书馆里出发,前往各站点去安装设备。”徐文琦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最西要到永登的武胜驿镇,最东要到榆中的甘草店镇,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与月常伴是工作常态。”

到了基层点,首先就要勘察卫星天线的安装位置,一方面要求地势开阔,不能阻挡卫星信号,一方面还不能占用过多面积影响工作站的日常工作。所以,卫星接收器都选择安装在房顶。

“把100多斤的混凝土浇筑块运送到房顶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几人配合才能完成。”他说:“因为安装时必须把天线固定的非常牢固,可不敢出现一点马虎,不能让大风把卫星接收天线给吹走了。安装好天线后就得根据经纬度来计算天线的大致角度,这个时候才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因为角度差一点点都找不到卫星信号。”

当卫星接收机出现满满的信号指示,徐文琦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因为这意味着最基层的接收点已经可以联通国家中心的资源发布服务器,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干多了。挂幕布、挂投影机,安装音响设备,调试网络,安装电脑,安装信息接收系统,这些活对他来说都是手到擒来。每次干完这些工作,徐文琦不光是一身土,还是一身汗。

“虽然挺幸苦的,但当投影机投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基层点内响起老百姓爆发出欢呼时,我就觉得这身土和汗,都值了。”徐文琦由衷地说。

“20年前的农村老百姓,连电脑为何物都还不知道。”回首往事,他也是颇为感慨:“二十年后的今天,智能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化大幅度提高,连80岁的老奶奶都在刷抖音看直播,在农村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以成为常态。如今,‘文化共享工程’正在和其他信息化工程持续融合。1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文化共享工程对农村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加快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传播知识、引领文明、塑造文化灵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促使数字图书馆建设跨越式提升

据了解,兰州市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20年里积极进取,在学校、乡村开展了优秀影片展播、举办展览、讲座、有奖竞猜、发放数字资源等多种形式开展共享工程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利用共享工程优秀的资源。截至目前,共举办讲座、展览等读者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15万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兰州支中心少年网页设计培训暨竞赛”“基层资源及知识讲座赠送”“绿云书庵”阅读推广、“情系奥运 文化共享”奥运行、“科技引领未来,阅读开启智慧”科技互动体验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参与者无不在知识的海洋、阅读的芬芳里欢欣雀跃、乐在其中。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就是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形成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王红芳感慨地说:“特别是近年来,我馆有关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科研课题的进展,也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技术支撑,让我们在数字阅读资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引进和数字化加工积累了一批数字文化资源,确保了群众能够随时获取‘文化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她说:“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除包括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外,我们还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建设了一批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包括科普知识、法律常识、生活礼仪、农业科技、卫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识等,旨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推动全市便民阅读,市图书馆还多方调研合理利用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辟了新业务,在图书馆大门口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购置了2台24小时街区图书馆设备放置在文化产业园和社区投入使用,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我馆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兰州市图书馆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联系更加密切,协作协调和共建共享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资源建设和技术保障的整体水平,促使数字图书馆建设跨越式提升。”王红芳由衷地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