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让幸福在家门口落地——兰州新区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纪实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1-03 13:16:05

全面覆盖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让老年人“有地方养老”,是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近年来,兰州新区民政部门将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通过居室环境的改造,提升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全力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想老人之所想 服务设施“全覆盖”

一场大病,让正值壮年的边发亮如坠冰窖。近乎失明的他只能在年迈父母的帮助下摸索生活,屋内和院内交界处近40厘米的高台阶成为他们出行活动最难过的坎。记者来到秦川镇石门沟村边发亮所住小院时,他的母亲张秀莲正笑盈盈地看着几位施工人员忙前忙后地工作:“谢谢你们啊,不但给我们铺了水泥坡道,而且根据我们的需要特意加宽!”

这一天,陕西福泽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在这个僻静的小村庄5户人家内施工,平整院落、改造坡道、联系拉运护栏扶手。

借助国家养老产业扶植发展的东风,陕西福泽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超前谋划、提早布局,积极开发新形势下适合自身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养老文化产业模式,提供康养、旅游、度假等服务内容,实现自身价值。

“进出院里上下坡再也不怕被绊倒!”67岁的苗世伟是名退伍军人,因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常常头晕、站不稳。如今院里新建了水泥坡,苗大爷出行时安心了许多。高台阶变成了角度平缓的水泥坡道,简单的“微”改造解决了老人的大问题。据了解,兰州新区共有294户受助家庭,正在接受地面防滑处理、地面高差处理、卧室改造、卫生间改造、防走失装置配置等8大类17个小项的贴心改造。

今年年初,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通过居室环境的改造,提升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以及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均被纳入受助对象。

一系列惠民举措稳步推进,网上招标、入户摸底、开展评估,最终形成“一户一策”的改造方案,进而改善特殊困难人群居家生活照护条件,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和残疾人生活质量。据了解,兰州新区共有294户受助家庭,正在接受地面防滑处理、地面高差处理、卧室改造、卫生间改造、防走失装置配置等8大类17个小项的贴心改造。

用心用情托起老年人幸福美满晚年,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建成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9家,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等级评定和运营补贴相“挂钩”的运营模式,落实农村、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年0.6-2万元的补运营补贴,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不断规范。

实施“互联网+养老服务”工程,新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急、助洁等“线上线下”服务。撬动社会公益基金,培育出“爸妈食堂”“夕阳乐餐桌”等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彩虹城社区获评“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彩虹城社区“爸妈食堂”项目,被民政部官方网站、中国社会报宣传报道。

兰州新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自愿的原则,多方合力,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顺利推进。项目以改善特殊困难人群居家照护条件,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为核心,通过项目的实施,真正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实际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幸福养老,颐养天年。

强化基本保障 兜牢民生底线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民政干部的关心,在我生病时主动上门探访。”家住秦川镇铧尖村的白有俭深感党的恩情。他身患重病,行动不便,民政干部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并帮助他申请了农村低保。这些年,低保标准每年都在提高,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他一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兜底保障,是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解决困难群众难题的务实举措。

近年来,兰州新区底线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对此,苗世伟一样感同身受。

困难残疾人,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秦川镇铧尖村的王春焕,因患多种疾病常常头晕、站不稳。当地政府在了解情况后,及时为他办了残疾证明,并将情况上报给民政部门,又为他母亲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民政干部们热情主动为老百姓办实事,让王春焕十分感动。

白有俭和王春焕这样的情况在兰州新区并非个例。近年来,兰州新区民政部门率先统一了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2024名农村低保一、二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通过政策兜底实现了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率100%。

同时,针对辅具租赁服务对象,出台了《兰州新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补贴办法》,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补贴,每人每年不超过2000元;对低保对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困境儿童,给予辅具租赁价格80%的补贴,每人每年不超过1500元;其他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给予辅具租赁价格60%的补贴,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补贴资金由新区民政部门直接拨付运营服务商,租赁对象只支付个人承担部分。同时探索将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纳入养老服务补贴范围,实现与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有效衔接。

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大部制”优势,彻底打通与人社、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横向衔接,点对点输转贫困劳动力5756人,为3068名困难群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677名困难残疾人、1859名重度残疾人纳入了“两项补贴”范围,1072名残疾人通过兜底保障实现稳定脱贫。

优化社会救助 聚焦群众关切

倾情惠民生,关爱系百姓。为更加及时有效发现困难群众,兰州新区民政部门定期与相关部门之间开展数据比对,及时主动发现因病、因学、因残、因突发严重困难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督导各乡镇(街道)协助申请相应救助,做到常态监测、快速预警、精准救助,确保让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

兰州新区建立了新区、园区、乡镇三级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席会议机制,报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兰州新区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工作举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社会救助日益规范。

兰州新区逐步建立了“物质+服务”救助模式,统筹使用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和本级福彩公益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176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340名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每周一次探访照护、居家清洁、心理疏导等“三个一”服务,改善了兜底对象精神面貌。

同时,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整体下放给乡镇政府,救助申请、审核、确认总体办理时限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提高了服务效率。注重救助与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有效衔接,为42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购买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链接慈善资源为50名社区困难老人提供了免费午餐,累计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中开展困难群众关爱志愿服务1269场次。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兰州新区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温暖的“民生答卷”。站在新起点上,兰州新区将坚定不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用心擦亮新区民生的幸福底色,用实干实绩实效书写新区民政新的荣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