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新闻网—金昌日报讯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而科技创新的动力则源于人才的支撑。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作用,强化政策创新,跟进人才服务,积极打造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为全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市坚持把政策支撑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强科技”部署要求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考核办法》《金昌市强科技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相关文件,不断厚植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政策沃土,为科技人才引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我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围绕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出台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财税金融扶持等9个配套办法,从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住房保障等13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现有人才待遇,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拔尖人才、首席技师岗位津贴提至1000元,为在金工作博士每月发放岗位津贴1200元。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收益分成、股权奖励等进行激励。
立足“2+4”产业链培育提升和重点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推进科技人才培育工作。重点依托省属企业、职业技能院校、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现有人才平台,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2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家。2022年共举办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和业务提升培训4期,累计参训人数达500多人。支持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根据企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积极为企业培养“订单人才”。截至目前,培育“大国工匠”1名,省级领军人才15名,省优专家17名。
为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我市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去年以来,共选派6名科技专员、3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粉体工程研发校企实验室”“国家牧草体系金昌试验站”,并给予每个创新平台20万元经费支持;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2家,每家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连续支持3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9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88家;组织评价科技成果45项;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完成升级改造,科技大市场重启运行,初步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奖3项,为我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记者:蒲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