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南:建设和美乡村 激活“美丽经济”
记者 扎西吉
近年来,甘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绘出“美丽乡村”新图景
奔赴美丽乡野感受诗情画意,走进秀美新村体验乡村生活……如今,乡村成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
以农助旅,以旅兴农。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等各项目标指标先行开展试点示范,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索了路子、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农旅深度融合,正成为甘南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统揽,细化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革命、村庄风貌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处理、村庄规划管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新农村建设“表里如一”。
从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实际出发,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明确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区域环境、卫生治理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标准要求,分类进行指导,同步推进落实,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落实“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举措,实施村庄“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工程,革除了农村牧区“人畜混居”的旧习,工作重心由环境整治向生态保护转变,村庄从“脏乱差”变成“洁净美”,“山清水秀、淳朴自然”的诗意美景悄然呈现。?
从面子“靓”到里子“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一时美”到“长久美”,“美丽乡村”逐步成为甘南的新名片。
完善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项目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建立健全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项目选点、建设内容、后期管理、督查考核等方面规范性要求,强化制度执行和跟踪督查,靠实了制度保障。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涉藏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银行贷款和一般性政府债券等资金,鼓励引导群众积极自筹,靠实了资金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协同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明白人、非遗传承人等,鼓励农民参加职称评定,进一步夯实了人才保障。
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作用,深入开展与建设活动相匹配的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等活动,党员率先参与投工投劳与建设活动,发挥表率作用。村干部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为群众联系购买建筑材料,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进一步加强了组织保障。探索创新“8+”社会治理模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培育产业,把“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
着力打造“五无甘南”、积极创建“十有家园”,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催生出乡村文化旅游和现代农牧业两大“美丽产业”,用活绿水青山资源,做好“美丽经济”文章。
2021年,全州国内外游客达2000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大关,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世界旅游联盟发布2018—2020年100个“旅游扶贫案例”中甘南荣获3例,为全国市州第一。
坚持把农牧业高产高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推进农牧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牛羊猪鸡菜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0个,“甘南牦牛”“甘南藏羊”“安多牧场”等11个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一大批绿色无公害品牌走俏市场。目前,甘南州实现村村都有主导产业,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在2022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甘南《华羚牦牛乳产业 助力牧民脱贫增收——公私伙伴关系助力甘肃牧区产业升级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案例,将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绿色资源和美丽经济的这场相遇,既让农民增收,又让乡村美丽富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的优美环境正在凸显出甘南的巨大魅力,催生出了活力十足的“美丽经济”。